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站在沙地看林海

  □本报记者  许晓岚  张慧玲  霍晓庆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林海。苍翠的樟子松林迎风挺立,脚下绿草松软如毯。

  “以前,这里没有植被,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如今,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流沙已达到固定或半固定,乔灌草种群关系稳定,樟子松已茂密成林。”在努古斯台项目区种了13年樟子松的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说,“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这里的青绿‘颜值’已经名声在外!”

  “你们天天栽树,现在还刮9级大风?”经常有人这样问。

  “我们要是不栽树,现在会刮12级大风。”朝克吐笑着说。他的笑,饱含着这些年治理沙地的艰辛与如今取得成绩的欣慰。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为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4.1%。这里曾经一度是全国沙化极度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无草无树,鸟兽绝迹,沙起尘飞。

  生态,一定要好起来!多年以来,通辽市持之以恒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新一代治沙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土地荒漠化“动刀”。

  “2014年开始实施的努古斯台项目是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项目的一期工程,综合治理面积55万亩。在其中沙化特别严重的地方,人工造林20万亩。”朝克吐说,“2014年以前,部分明沙是没有植被的流动沙丘。项目开始后,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设置沙障,第二年开始造林,种了樟子松、五角枫、红刺榆等19种树木。”

  2018年,通辽市确定了“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治理战略,利用3年时间大力实施多项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建成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防线。如今,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部高质量完成,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2022年春,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项目二期工程在阿古拉镇雅莫嘎查实施,新项目区预计种植150万亩樟子松,目前已完成1300亩。

  从通辽市沿高速公路向南走,经过木里图收费站后,到了努古斯台嘎查以造代育区。路两侧的育苗区,有金叶榆、杨树、柏树、蒙桑、云杉等十几种树苗,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木质香气,耳边传来很大的“呷呷”声。“这是野鸡的叫声,一会儿还能看到呢。树种得多了,狍子、狐狸都出现了。”朝克吐说。

  一条腿难以走路,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治沙的同时,通辽市加大对各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开展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

  站在努古斯台镇森林湿地公园最高处的凉亭极目远眺,西南方向是面积500亩的水域,水面上水鸟翱翔,远岸处樟子松混交林如同碧绿的绸缎高低起伏。“以前这里的水很浊,现在变得清澈了。”朝克吐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00年成立的内蒙古双合尔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一尺多高碧绿的水草随风舞蹈,雀鸟飞翔其上。“保护区里有丹顶鹤、绿头鸭等水鸟,现在还能看见鸳鸯。”保护区管理所建设中心主任图力古尔说。

  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顺着公路向吉力吐嘎查北部走,公路左侧是绿地,右侧是沙地。图力古尔说:“这里的草完全是治理工程开始后自然恢复的,双千万亩项目实施以前,这里是沙漠,车进不来。”

  阿古拉镇舍根嘎查敖包小组牧民初一见证了保护区的转变。“以前那边没有树,出门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沙丘,现在出门看到的是林海。”初一指着他家南面的樟子松林说。

  沙地变绿洲,出门看林海,幸福的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如今,通辽市近200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了初步治理,2000万亩草原、150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和饲草增产20%以上,年沙尘暴次数下降60%以上,有林地面积达2104万亩,蓄积量达41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3.88%。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兴安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
坚定信念 脚踏实地 拼搏奋斗 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胸怀天下谋大同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
驻村干部把汗水挥洒在乡村大地上
享受夏日时光
自治区制定30条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站在沙地看林海
我区运动员徐立立夺得残疾人举重亚洲大洋洲锦标赛4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