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产业独具特色,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世界最大产能的金属钠、靛蓝生产基地建成……如今的阿拉善,聚焦特色优势领域,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集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自治区再投5000万元支持巴彦淖尔农高区建设
本报6月20日讯 (记者 张劲)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2022年度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巴彦淖尔农高区”)建设科技支撑方案日前通过专家论证。
根据方案,今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将再次投入5000万元支持巴彦淖尔农高区开展区域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和急需人才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等重点任务。加上方案中确定的企业配套资金2500万元,本年度用于巴彦淖尔农高区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科技资金预计将达到7500万元。
巴彦淖尔农高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根据自治区出台的“科技兴蒙”30条政策措施,从2020年开始,自治区连续5年每年给予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000万元支持,之前已连续支持2年。
根据科技部对国家农高区的建设要求,按照巴彦淖尔农高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今年,巴彦淖尔农高区将统筹安排自治区下达的科技资金,围绕“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建设主题设置6个重点专项,用于建设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肉羊技术创新中心、向日葵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开展智慧农业灌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示范、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创新中心建设、巴彦淖尔农高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
据了解,重点专项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巴彦淖尔农高区的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牧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科技人才引育,激发农牧业科技创新动力。预计到2024年,巴彦淖尔农高区总产值将达到184.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万元,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土地产出率达到每公顷132万元,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36.84万元。
聚焦主导产业 推进科技创新
□及庆玲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针对长期以来科技创新投入不够、资源匮乏、基础薄弱、能力不足的状况,近年来内蒙古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等行动,全面打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
内蒙古要因地制宜,聚焦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低端产品。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大力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关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智慧能源,打通电、热、气等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打造世界级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生物科技领域,重点关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等,坚持制造与研发并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蒙中医药领域,需紧抓独有资源优势,培育集蒙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蒙药研发基地和现代化蒙中医药生产基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我们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搭建平台 力寻产业突围之道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的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各种机器前往来穿梭,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液态驼奶、益生菌驼乳片、驼初乳奶粉、驼奶宝宝皂等各种驼乳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包装环节,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令人振奋。
公司负责人冉启伟介绍,自驼乳系列产品投入生产以来,公司平均每天收奶量5吨左右,最高每天达到9吨。今年1—4月,公司生产驼奶27000罐,奶粉1.4吨。
从最初的骆驼原奶到消费者购买到的驼乳产品,需要经历多道工序,这背后的研发和工艺,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
多年前,阿拉善盟科技能力还不足以支撑驼乳产品的研发,驼产业发展缓慢、粗放,仅仅停留在骆驼原奶销售上。
在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和内蒙古骆驼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近年来,阿拉善骆驼领域的科技研发速度大步快进,引领骆驼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如今,阿拉善盟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模式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拉动骆驼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盟现有规模养殖户400余户,农牧民从业人员达到2500多人,驼乳年产值达到1.6亿元;注册骆驼产业商标33个,培育形成13家具有品牌效益的企业。全盟骆驼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骆驼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通过不断搭建创新平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先后支持建立了阿拉善庆华煤化工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内蒙古骆驼研究院、白绒山羊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目前达到117家;建成全盟首家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中心,为技术成果交易转化提供政策指导、专家咨询和知识产权等线上线下服务。
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共发布专利、软件技术244项,成功交易89项。10年间,阿拉善盟登记科技成果108项,自治区科技成果11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72项,成交额达25.9亿元,技术交易额达16426.12万元。
科技攻关 破解制约发展瓶颈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过去,高纯度3-巯基丙酸这一基础化工产品,被国外卡住了生产技术的“脖子”。在医药和新材料行业,含量99.6%以上的无色高品质货源每年都严重依赖进口,而国内生产的3-巯基丙酸产品只能应用于低端的商品混凝土减水剂配套。为了解决发展道路上的技术难题,近年来,由阿拉善盟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圣氏化学有限公司组织攻关的“巯基丙酸连续化合成工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打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近年来,公司依托研发中心等平台,持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项目负责人孙晟中介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而且为企业培育了优质的团队,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同时助力企业持续向好发展。
从最初的既无经验又无技术可借鉴,到掌握纯度99.6%以上的巯基丙酸生产工艺,最终形成年产1500吨的产业化生产能力,该公司研发中心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技术攻关。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医药和化工领域。
“鼎新”带动“革故”,“创新”决胜“未来”。做好科技创新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阿拉善盟科技创新工作始终以政策引导、集中发力、聚力攻坚为抓手,制定出台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阿拉善盟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坚定不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工业废水的处理是困扰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大难题。为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难题,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科技部门牵头,利用阿拉善盟中环万代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高盐废水空气能低温蒸发装置及空气能低温蒸发方法”技术,统一处理工业园区内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目前,已对海泰科技等20余家精细化工原产废水进行处理,日处理量达2000吨,为园区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该项技术还获得自治区、阿拉善盟两级科技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成为废水处理行业的标杆。
协同创新 汇聚发展强劲动能
在阿拉善盟中环万代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生态储能池里成群的金鱼来回游动。很难想象,眼前这汪任鱼儿自由嬉戏的清水,竟然是经过处理后的化工废水。
公司负责人介绍,废水通过管道进入处理车间,经多重处理净化后达到一级水标准,最后注入生态储能池,供企业回收利用。生态储能池利用太阳能辐射和中空塑料板使水温常年保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将太阳能储存于水中。当池中水进入生产系统,利用自创的水源热风机和水源热水机,将水中的热能进行转换利用,水温度降低后再返回水池,实现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
该公司对废水和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实例只是阿拉善盟不断提高协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共赢。10年间,一项项科研创新成果在阿拉善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盟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世界最大产能的金属钠、靛蓝生产基地建成;形成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成功开发研制出肉苁蓉多糖片、舒肝软胶囊等百余种新产品;创新应用“森德日—5味散”等传统蒙医药制剂……
杨泽元和聂聪是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的农户,今年他们流转了7600亩土地,可种植什么农作物却令他们犯了愁。年初备耕时,科技特派员上门为他们进行玉米、洋葱等种植技术培训,并经常过来进行技术指导。
近年来,阿拉善盟共选派81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广大农牧区,为农牧民带去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实实在在帮助农户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实现脱贫致富。“有问题就找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和家庭牧场的科技特派员成为农牧民的好帮手。
借以风气相扶,得以翱翔长空。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阿拉善盟,正奔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上,并将以此为动力,释放更多科技创新潜力,绘就更加美好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