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森林的“眼睛”

  核心提示: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林区42万多公顷的生态功能区,有这样一群人:每年春季森林防火期开始一直到初冬,驻守在10个瞭望塔上,守望着森林的安澜。绰尔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大黑山瞭望站的4名防火瞭望员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他们是这片森林的“眼睛”,是这片森林免受伤害的“瞭望者”。

  □本报记者  许晓岚  张慧玲  霍晓庆

  第一次知道大黑山这个地方,“林二代”于文鹏已经高中毕业。彼时,是1987年。同学邀请他到全胜林场的家中做客,路过大黑山时告诉他,山上有个瞭望塔,专门用来防火瞭望。他心里想,那塔上的瞭望员不就是森林的“眼睛”么。这样想着,仿佛就看到高高的塔上瞭望员炯炯有神的目光……

  此后,那双眼睛一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没想到十几年后,他也成为了这样的“眼睛”。

  百年树木,毁灭只需要一把大火。

  森林防火,是个严肃的命题。

  大黑山瞭望站位于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全胜林场和塔尔气林场交界地带。这里海拔1600.2米,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岭南较高的山峰。

  站在大黑山25米高的瞭望塔上,耳朵灌满了呼呼的风声,这里能俯瞰绰尔森工公司95%的生态功能区,是绰尔森工公司乃至周边林区森林防火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瞭望站,有4双森林的“眼睛”——瞭望员于文鹏、郑洪山、陈玉峰、王正军。他们长年坚守在大兴安岭深处,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到鬓角染霜的中年“大叔”,平均年龄54周岁的他们,更改的是容颜,不改的是守望森林、护佑绿色的初心。

  于文鹏个子很高、长得结实,圆脸,憨厚,外表“爷们儿”,说话却慢条斯理。2006年,他从大葱山林场调到绰尔森工公司,成了一名瞭望员。

  “刚来的时候,山上没水没电没信号,只有一间小房子、一座瞭望塔和一条砂石路。我们白天站岗,晚上到山下拉水,顺路买蔬菜和生活用品。跟外界联系只能用对讲机。”

  艰苦的条件没有让他打退堂鼓,但孤独寂寞的环境却让人难以忍受。4个人分为2班,每10天换一次班。值班时一个人早晨6点钟上塔,直到中午才有人来替换。除了夜晚,山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他索性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业务钻研中。

  瞭望员是防火战线的排头兵,早一分钟发现火情、早一分钟预报,就会为扑救林火争取宝贵的一分钟时间。但同时,预报的误差越小,投入的兵力就越精准,扑灭森林火灾就更快。因此,除了把瞭望员应知应会知识翻烂吃透,于文鹏上塔观测地形地物,下塔对着防火地图测量计算,经过多次对照,他很快就对绰尔生态功能区的山形、地貌、道路、场点方位了然于心。

  为了找到校正的坐标点,他和同事集思广益,利用地图上的固定参照物,通过磁方位角和磁偏角来确定真方位角,为最终确定定位标志物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反复研究防火瞭望仪和望远镜的使用办法和性能,遇到能见度低、烟与背景颜色反差较小时,凭借更换滤色片,准确判断出烟和雾的区别。一旦出现烟点,他能迅速勾绘出区位图,估测有林地火场面积百分比,辨别火场种类和主要被害树种,为科学扑救提供依据。17年来,他没有一次漏报、错报火情。2019年,他获得全区职业技能大赛森林消防测报员比赛第一名,2020年,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于文鹏的时间都给了大黑山,给了瞭望塔。2010年,女儿考上大学,他在山上值班,孩子一个人拿上行李去了外地。大学四年,他一次也没送过孩子,这是他的遗憾。

  爬上97级的梯子,终于登上了瞭望塔。■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不到2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是瞭望员们每天工作的地方。

  “以前瞭望塔连这玻璃房子也没有,毫无遮拦地挺立在山顶,大风天气,人站在塔上摇摇晃晃,双腿直打颤。”和于文鹏一个班、当了22年瞭望员的陈玉峰说。

  大黑山上七八级的风特别常见,有时瞬间风力能达到10级。风越大,越是火情高发期,越需要盯紧。“塔上一分钟,盯紧60秒”是陈玉峰的工作原则。

  一天早上,他上塔瞭望,发现塔尔气林场18公里处有一股浓烟,凭经验,他判断这股“烟”绝不是雾气,便立即上报防火指挥中心。后经现场勘察查明,这股“浓烟”是修路挖掘机因故障检修启动时形成的。

  “只要是烟点,我们就应该上报,确认是否是林火。否则万一漏报,可能一辈子就白干了。”陈玉峰说,瞭望员的责任比天高、比地大,宁可“兴师动众”也不能“疏忽侥幸”。

  “你小子自己找罪受,傻了咋的?”

  “再苦还能苦哪儿去!”

  1987年,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郑洪山主动要求到大黑山当一名防火瞭望员。面对周围人的打趣,他不以为然,可现实让他始料未及。

  原先木材生产作业时用的绞盘机房,上面盖上帐篷布就是塔房。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外面雪融化,屋里就淌水。汽车无法上山,他们只能步行上山。背着食物等物资,穿过密密树丛,踏着毛草道,深一脚浅一脚至少2个多小时才能到塔房。人走冒汗了却不敢歇,一停下来,沾满汗水的衣服就如同“冰衣”。山上没水吃,冬天化雪水,夏天找水窝,捡去草叶撇去浮沫和小虫子,就是饮用水。

  “尽管困难重重,但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守好这片森林。”凭着朴素的信念,郑洪山这一守就是35年。

  多少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与山林为伴;多少次家人需要的时候,他们执着坚守。他们用青春年华,描摹着大黑山的绿色画卷。多年来,他们准确测报区域内多起雷击火、入境火以及毗邻地区火情,为发现火情快速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今,瞭望站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景点式“小洋房”。山上通了电,有了4G网,随时随地可以和家人沟通,打了机井,吃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电视、电冰箱、电炒锅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时令蔬果塞满冰箱,土豆白菜一吃一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工资也年年见涨。

  “条件越好,越不能忘了自己的职责,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郑洪山说。

  巍巍大兴安岭,浩瀚无垠的林海。一个个严寒酷暑的四季轮回,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道目光始终注视着远方——他们是这片森林的“眼睛”,是这片森林免受伤害的“瞭望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读图
   第0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国家奥体中心:竞技体育成果与群众共享
宁夏:塞上江南展新颜 创造美好新生活
四部门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森林的“眼睛”
西藏:团结奋进推动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额济纳海关持续提升鼠疫监测工作水平
“三道防线”织密“百日行动”防控网
学习贯彻全行年中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