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雨过后,走进清水河县青龙洞山,迷蒙的雾色里,满目青翠,宛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沟壑纵横、满目荒凉?
“过去站在这里,满眼都是荒山秃岭。从1983年开始,历经几十年的生态治理修复,截至目前,青龙洞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6%,山中常见狍子、狐狸、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站在青龙洞山观景台,护林员徐荣生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林海对记者说。
沙海变林海,荒山变绿岭。2017年,清水河县将青龙洞山规划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现场教学点,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地”。
青龙洞山只是清水河县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聚焦“生态立县、生态优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生态富民”的总目标,清水河县在用好用足生态环境优势上下深功夫,走实走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强县富民之路。
2022年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245.3%,增速居呼和浩特市第二,全区第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由负转正”,增速居全市第二,全区第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35元,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市第一……
清水河畔,“绿水青山”正在走向“金山银山”,一幅生态美、产业旺、文旅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徐徐铺展。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 全域旅游风生水起
“过去山上都是裸露的沙石,一到下雨天,泥石流就顺着山坡漫灌下来,侵袭山脚下的村庄。现在通过植树造林工程,这一整片山都是绿油油的。”石人背护林队队长李虎元感慨地说。
2001年,清水河县抓住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机遇,启动实施石人背生态治理工程,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大会战打响。仅用1年时间,3.8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如今,站在石人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高高的瞭望塔上,举目远眺,一抹抹翠绿在山间肆意流淌,美景尽收眼底。石人背、平顶山、二路也山、木瓜沟、鹰嘴山、城关北山六大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串联成片,50万亩人工林绿染南山,构成清水河县中部绿色屏障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今天的清水河县,森林保有量从5500亩增加到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1%提高到31.01%;草地面积173.7万亩,草地覆盖率41.09%……在这方山清水秀之地,生态优势正在转变为发展优势。
说起开办农家乐,北堡乡老牛坡村村民韩连生打开话匣子。
“2017年6月,老牛坡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动。借着这个机会,我开办了老牛坡村第一家农家乐,当时条件很简陋,只有一间房,连桌椅都是东拼西凑的。”韩连生说。
当年,韩连生的农家乐接待了1400多人,纯收入3万多元。3万元,让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连生一举摘掉“贫困帽”,吃上了“生态饭”。在他的带动下,2018年,老牛坡村及周边村镇相继开办了10余家农家乐。依托革命老区老牛坡村的红色资源,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2021年,韩连生新建了6间房,新换了桌椅等设施。“现在我不仅腰包鼓了,精神状态也明显变好了,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谈起现在的生活,韩连生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我的农家乐虽然能容纳更多人了,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提供住宿,下一步我打算开办民宿。”65岁的韩连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享受到的生态红利可不仅如此。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清水河县正积极打造“首府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推进全域旅游,着力擦亮清水河县的“生态名片”:总投资1.37亿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和用地预审,正在同步进行建设用地报批和初步设计招投标等工作;总投资1.2亿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工作;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正在积极创建5A级国家旅游景区,同时大力整治景区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通用机场及庙区码头等基础设施。
南靠长城,西濒黄河,清水河县因地制宜念好“黄河经”、打好“生态牌”、唱好“长城戏”,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好生态催生大产业 特色品牌越叫越响
走进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展台上几十种杂粮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蒙清农业创客中心负责人许占祥自豪地说。
绿色杂粮是清水河县的地域符号和产业品牌,谷、糜、黍、豆等优质杂粮年均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半壁江山”。作为本土企业,蒙清农业始终致力于把清水河的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蒙清食品不断创新杂粮在更多场景的应用。目前推出包括家庭类、功能类、应季类、粗粮即食类共12个系列、31个品类、100余款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许占祥说。
小杂粮走向大市场,好生态催生大产业,特色农业品牌越叫越响。依托当地天然、绿色的生态资源优势,清水河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大批叫得响的生态产业。
清水河县耕地面积97万亩,其中坡梁旱地面积89.6万亩、水浇地面积7.4万亩,是内蒙古优质特色杂粮主要产区。按照“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清水河县高标准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强做优做大绿色杂粮优势产业,不断提升杂粮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在清水河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加工园区初具雏形。
“园区已与蒙清、博煜、蒙宏、优慕等4家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生产各环节,引导周边农户广泛参与企业生产,带动周边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园区负责人李永斌介绍。
目前,清水河县正在以“小香米、黄米、米醋、胡油、海红果、花菇”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经过中国“一乡一品”认证授牌的清水河豆腐等农特产品为“底牌”,以打造“窑上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等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助推县域农牧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2017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以海红果、大杏、沙棘、欧李等为主的优势特色经济树种。目前,山楂片、果丹皮、沙棘饮料、果酱、海红果汽水等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广受好评。”清水河县林草局建设中心主任董耀先说。
立足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清水河县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转型升级,大力培植经济林产业。如今,全县经济林面积达88万亩,已发展成为稳定增收的绿色产业。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种植大户、村集体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县林下种植面积2.765万亩,主要种植蘑菇、黄芪、香菇、紫花苜蓿等;林下养殖面积1.141万亩,主要养殖鸡、鹅、藏香猪、鹿、蜜蜂等。
好生态引来金凤凰 项目建设动能澎湃
“生态的改善提升了当地的投资价值,当地政府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营商环境,促使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这是选择清水河的企业家们的共同心声。
今年以来,清水河县紧紧围绕生态环保、绿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循环工业、新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按照“立足资源优势、狠抓结构调整、融入新区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量力而行建设、科学推进发展”的思路,多形式多途径广泛择优招商。
“所谓的‘择优招商’就是选择那些真正实力强、贡献大的企业入驻,从‘招商引资’变成‘招商选资’,更加注重招商的质量和效益。”清水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青说。
好生态引来金凤凰,好环境招来好项目!蓬勃发展的清水河县吸引了大批企业和项目在此安营扎寨,尤其是一批清洁能源项目竞相上马,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9日,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在清水河县正式开工,项目规划容量10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49亿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25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00万吨。
时隔19天,另一个清洁能源项目大唐清水河万家寨200兆瓦风水互补项目破土动工。项目拟建设30台6.7兆瓦风机,预计12月底全部投产发电。目前,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清水河县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集约高效清洁能源产业链,加快建成500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推动风光水氢多种能源协同互补,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落地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清水河县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全员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充分发挥6个招商专班作用,特别是围绕已落地项目精准开展上下游、左右侧产业链招商以及龙头企业招商、智慧招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
按照规划,清水河县今年计划实施72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9个,投资额达209.62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落地项目完成投资不少于25亿元。截至目前,已签约三峡能源清水河县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26个,协议投资762.5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已落地蒙能环保新能源材料与绿色纤维循环利用源网荷储等14个项目,协议投资36.72亿元,下半年预计完成投资13亿元。
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犹如一颗颗“金种子”扎根生长,让清水河经济发展有了“底儿”,激发起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清水河人相信: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就一定能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