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在“三农”一线岗位奋战12年的聂向荣接受组织安排,来到距武川县城70多公里的哈拉合少乡担任乡长,开启了新的履职生涯。
哈拉合少乡地处阴山北麓腹地,属典型的山区乡,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如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一届乡党委、政府班子面临的问题,也是聂向荣心中最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加详实地了解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聂向荣到任后跋涉在哈拉合少的山水沟壑间,访民情、问民意,在乡情里找思路,在百姓心中找答案。经过走访调查,聂向荣把目光聚焦在农民的住房安全和饮水问题上,任职头一年,争取到50余万元专项资金建起母亲水窖,打了饮水井,盖了民房,实打实地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几代人的急难愁盼。
哈拉合少乡虽然立地条件差,但土壤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聂向荣带领乡政府班子成员重点打造了马铃薯绿色种植带和燕麦有机种植带,动员农户种植马铃薯2.5万亩、燕麦2.1万亩。为了把“蒙”字牌绿色农产品推向市场,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聂向荣积极与燕麦加工企业沟通,穿针引线,大力发展农户订单种植,形成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一条龙合作共赢模式,一个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呼之欲出。哈拉合少乡的群众说:“聂乡长不仅是我们的贴心人,更是我们的领路人!”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大学生村官、政府秘书、县农牧业局总农艺师、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驻村第一书记到乡长,长期的农村工作经历告诉聂向荣,“三农”工作不容易,不仅要有责任心、敢担当,还要有毅力、能干事。
在农业系统的7个年头中,担任武川县农牧业局总农艺师、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的聂向荣走遍了全县93个行政村,一言一语地收集民意,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如何让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
马铃薯种植是武川县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品种和技术的制约,产量和收入长期受限。针对市场上马铃薯品种繁多、品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聂向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先后择优引进10多个马铃薯品种,在全县200多万亩耕地上开展试验示范,现已成为全县种植业的主推品种。武川县水资源短缺,绝大多数是旱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这一现状,聂向荣积极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马铃薯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燕麦每亩增产25公斤左右、向日葵每亩增产60公斤左右。
聂向荣认为,只有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装进心里,才能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才能体会人民群众的冷暖诉求。
2017年5月到2020年3月,在西乌兰不浪镇大以克村委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期间,聂向荣把农民利益放在心上,把产业发展扛在肩上,把解决群众困难抓在手上。当年的贫困户乔连旺至今难以忘记,他流转承包的150亩耕地,由于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力配套不齐全,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收成无几。聂向荣主动包联了乔连旺家,四处奔走,争取到6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并亲自跟施工、促进度,不到2个月的时间,一眼大口井、两座井房、12000余米地下主管道、8000多米地上支管、48万多米滴管全部完工,将村里“靠天吃饭”的600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0元。由此,村里的“乔连旺们”重拾信心,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22年2月中旬,武川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聂向荣作为基层乡政府的主要领导闻令而动,组织发动干部群众600多人,不分昼夜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黝黑的面庞、嘶哑的声音、乐观的态度,每天都会出现在村里、卡口的敦实身影……群众心疼地说“聂乡长最近太累了,脸色不好看。”他笑眯眯地回答,“哪有啊,是顾不上洗脸……”
在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后,聂向荣说:“今天获得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更高起点,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聂向荣觉得荣誉的背后是一种更大的责任,“人民满意不是金字招牌,而是全体公务员永恒不变的初心、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之奋斗一生的光荣使命。”
为人民服务的路上没有休止符,聂向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何科学谋划种羊、燕麦、黄芪、马铃薯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怎样落实控水降耗,控肥增效,控膜提质,控药减害行动?如何推动禁牧舍饲养殖,加快品种改良……”聂向荣心里为哈拉合少乡盘算的桩桩件件发展大事,都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动人模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