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褪去,秋风渐凉。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碧绿的草地逐渐泛黄,田地里的饲草即将迎来丰收。
“我家原来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玉米为主。但是,给家里养的牛羊喂的优质饲草,却又需要外出购买。这几年,优质饲草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我萌生了自己种植优质饲草的念头。”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哈日巴召村村民郭景耀说。
今年,郭景耀根据家畜饲草需求和周边农牧民饲草种植情况,种植了500亩苜蓿。但该地区春季风沙大,如何掌握种植技术实现保苗成了难题。
“后来,白老师来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些苜蓿按照白老师的指导种植,你看长势多好。”郭景耀对自己的示范田充满期待。
他口中的白老师,是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白春利。据介绍,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依托2022 年度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转移转化资金项目“农牧交错区优质粮草丰产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针对该项目户的技术需求,开展了苜蓿保护性播种技术——饲用燕麦和苜蓿混播增效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
“苜蓿的生长特点是在播种后先进行地下根系的生长,地上部分生长相对缓慢。而饲用燕麦则地上部分生长较快,在苜蓿苗期可以为苜蓿防风,抑制杂草;另一方面,在播种后80天左右进行刈割,收获一茬优质的饲用燕麦。该技术条件下,每亩增收青干草的产量在500—600公斤,按照去年秋天饲用燕麦青干草的市场价格,每亩青干草的出售价在1300—1500元之间,除去种植成本,每亩可增收500—800元。”白春利介绍说。
去年7月,巴林右旗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为科技支撑单位与巴林右旗共建。同年11月,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林右旗正式签订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协议,探索构建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机制新模式。
开展共建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抓手。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2021年就开始针对巴林右旗饲草产业存在的天然草场利用不合理、饲草料品种单一、优良饲草品种和栽培技术缺乏、机械化以及贮存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开展了技术指导与示范。
“我深入了解了郭景耀家的生产现状,结合该地区气候特征,向农户介绍了苜蓿保护性增产栽培技术模式。该技术是在苜蓿播种当年,将饲用燕麦和苜蓿混播,在饲用燕麦适宜收获期收获饲用燕麦青干草,保证苜蓿播种当年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效益很好,既可以抑制苜蓿田杂草生长,达到保护苜蓿正常生长的目的。又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同时,也可弥补苜蓿播种后第一茬效益低的不足。”白春利说。
郭景耀并不是科技“东风”的唯一受益者。
2021年,白春利团队在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开展了饲用燕麦复种栽培示范,示范区面积500亩。第一茬饲用燕麦收获期平均株高116.8cm,平均青干草产量457.22kg/亩;第二茬饲用燕麦收获期平均株高127.6cm,平均青干草产量551.14kg/亩。两茬饲用燕麦青干草平均产量达1008.36kg/亩。
宝日勿苏镇洪格尔嘎查村民朱秀峰是养殖大户,对饲草料需求较大,在了解到这项技术后,积极进行了该技术的种植示范,去年7月和10月收获了两茬优质的饲用燕麦青干草。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在摸索饲用燕麦一年种植两茬的技术。但是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年下来,饲草仍然产量低,种植效益不高。”朱秀峰高兴地说,“今年,在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一边引进‘良种’,一边引用‘良法’,在今年春季低温多风的气候条件下有了这样的好收成,真心感谢专家们带来的新技术。”
据巴林右旗挂职副旗长、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杨燕燕介绍,下一步,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将围绕巴林右旗“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设置“农牧交错区草畜一体化生态循环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专项,开展肉牛、肉羊、绒山羊、饲草4大产业提升科技支撑,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科技先行旗共建工作集聚,为巴林右旗农牧业产业发展建立“种草+制草+养畜”草畜一体化提质增效技术支撑模式。
同时,巴林右旗将通过技术支撑打造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建立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整村推进村,促进“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多方联合生产,密切农企利益联合,重点进行“强链”,同时开展“延链”“补链”,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农牧业全产业链现代化、集群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共建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旗,打造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绿色高质量生态循环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