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肆虐的草原上,勇猛的骑兵们冒着枪林弹雨,一匹匹战马高高跃起,冲向敌军,大幕垂落,荧幕上升腾出战死沙场的骑兵烈士英名录,现场观众一片肃然……这是舞剧《骑兵》中最令人血脉偾张的一幕。
三载积累,这部颂扬爱国主义精神、蕴含人类和平愿景、充满人性之美的舞剧迎来大丰收。10月29日,《骑兵》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公示名单,在今年9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更是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该奖为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奖。
投入炽热真情 铸就文艺精品
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的《骑兵》,是中国舞台艺术史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原创舞剧,由国家一级导演何燕敏担任编剧和总导演。
何燕敏是内蒙古骑兵的后代,她说:“艺术创作要由心而发,有的创作是由内至外,有的创作是由外至内,《骑兵》创作正是由内至外。《骑兵》这个题材对我来讲是颗种子,一直埋在心里。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歌颂英雄,身为骑兵的女儿,我想把骑兵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身为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对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进行歌颂。”
骑兵情怀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是整个草原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内心丰碑,艺术家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雄。
舞剧是一门不说话的艺术,为了创作《骑兵》,以何燕敏总导演为首的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历史纪念馆,探访老骑兵,并诚心邀请内蒙古骑兵研究会会长阿木兰教授做历史顾问,在深度理解蒙古族艺术的基础上,在思想上不断挖掘,在艺术上大胆创新。
战马形象是这部剧中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它们通人性、知轻重,当伏则伏,当冲则冲,与骑兵们结为生死相依的战友,为正义之师增添无限风采。为了塑造有血有肉的形象,创演团队突破定式,选择用人来表现马,同时不借助大型装置,不使用常规马舞步态,何燕敏及编导们把草原现实生活中提取的动作语汇与个性的舞蹈语汇融合为一,形成自然流畅的舞蹈表达,将战士与战马隐蔽、训练、行军、战斗、冲锋等多种态势及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动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骑兵与战马,战斗里的气势如虹与超越人与动物一般关系的战友深情,让全剧熠熠生辉。
“尕腊”的扮演者、舞蹈演员巴音达来说:“导演告诉我们,只有心里面的感觉到位了,肢体动作才富有感染力。我在牧区长大,蒙古族对马从不陌生,我把这种情感投入到角色里,和‘尕腊’共情。它曾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马,在战场上背着主人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最终成长为骁勇善战的战马,‘尕腊’牺牲时,那种人马之间的不舍之情真的超越了一切情感。”
正是因为创演团队将真情和创新融入作品的骨髓里,才有了今天火遍大江南北、带给人们无数感动的舞剧《骑兵》。
追求艺术高标 三载精雕细琢
2019年8月19日,《骑兵》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首演,大获成功。3年来,《骑兵》已经演出近百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
《骑兵》生动地诠释了内蒙古骑兵浴血奋战的历史以及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使之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感染每一位观众。
“非常精彩,特别是‘战马情’‘英雄泪’两幕,刻画了人与马的情感和最后的生离死别,非常感人。在战马‘尕腊’垂死倒在地上挣扎那一刻,看到的仿佛不是舞剧演员演出来的马,而是一匹真真正正的垂死挣扎的枣红马,好多人都看哭了。”呼和浩特观众刘畅说。
情感真诚可见,思想深刻不浮躁,艺术创造的独特与审美的当代性,这是观众喜爱《骑兵》和《骑兵》市场火爆的原因。另外,创演团队对艺术的高标准追求推动了作品持续向上、迈向高峰。
3年来,《骑兵》演中修、演中改,无数次雕琢,只为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作品。今年,为了冲击文华大奖,《骑兵》创演团队进行了第六次修改提升,覆盖舞蹈本体、音乐、舞美、服装、灯光、多媒体等各艺术门类。 多媒体设计陈小彬说:“我们不断打磨细节,把情感放进去,让影像烘托舞美、烘托表演,让观众快速进入剧情。”
何燕敏非常感谢《骑兵》团队的付出,她说:“一个导演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和情感表达,一定是基于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艺术精品的决心让我非常尊敬,如果没有这样的团队、没有艺术的标准,再优秀的导演也很难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3年来,《骑兵》团队聚焦艺术标准,从无懈怠,为作品走出去、传得开、留得下奠定了基础。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标准,在与其他省区市选送的39部优秀作品同台竞技中,《骑兵》最终以唯美的艺术形式、创新的表现手法、感人的革命故事、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涵摘得文华大奖。
内蒙古艺术剧院党组书记、院长李莉表示,对于内蒙古艺术剧院来说,斩获文华大奖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将会创作出杂技剧、话剧、蒙古剧等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高峰”佳作,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艺术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传统文化 舞动时代芳华
单人舞纵情矫健、放飞想象;双人舞搭配契合、刚柔相济;群舞姿态造型变化万千,内在韵律悠扬,起伏快慢和谐……舞剧《骑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尝试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大胆表现红色主题、革命精神,对有效引领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博士生导师于平给予了高度评价:“《骑兵》真正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戏剧性和舞蹈性的高度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舞剧《骑兵》找到了内蒙古革命传统里极富象征意义、集中表现党和人民关系的以及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标志性的动物——马,并靠着一种文化自信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优势和特征的自觉把握,成功营造了“骑兵”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骑兵》的创新点颇多,而最吸引人的是写意舞蹈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让过去被讲述过的草原骑兵英雄故事开放出前所未有的新的意义空间。
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委朱海指出,今年评选出来的文华大奖作品有个共性,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艺术家们都在力图讲好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舞台,比如有宏大叙事、史诗般的作品《骑兵》,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等等。评委一致认为,今年评选出来的作品是近些年来文华奖收获最大、进步最快的一批,是中国文化魅力、中国文化特色的一次集中呈现。
(本栏目图片由内蒙艺术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