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峰学院:全方位推动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赤峰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走进校园,刻有“厚博实”字样的石刻,彰显着学校“厚德博学、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赤峰学院秉承“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分类发展的机遇,在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把握时代脉搏 优化顶层设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赤峰学院把握时代脉搏,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中较早走上了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之路。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赤峰学院等9所学校被列为自治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还被列入国家百所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试点单位。2021年,学校制定了《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坚定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探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性办学之路。

  盯牢需求导向 力推“三大转型”

  在转型发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赤峰学院力推“三大转型”,提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持续推进特色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章程》,重新明确了办学定位,自发自觉地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2017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倒推法”设置课程,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还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以文史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艺体类为核心的六大专业板块,实施“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融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合作”转型。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赤峰学院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及合作治理机制,大力开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的专业共建项目,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打造教育共同体,共同推进转型发展。其中,学校与赤峰富龙公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工程学院开展的“校—校—企”合作项目,采取“4+3+3”模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与安博集团、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共同拟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互派教师、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韩国湖南大学、英国拉纳克郡新学院、瑞典隆德大学等国外院校开展合作,加快了国际化发展进程。

  从“讲得好”向“学得会”转型。赤峰学院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124项“双改”立项、234门示范课立项等方式,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112”工程,由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向学生为主的混合式教学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多次评价向过程性、形成性、多元性评价进行转变,真正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为有效推动教学模式转型,2013年,学校正式开展以“学生、学习、学习成果”为中心的ISEC(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成为了强化内涵建设、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拥有212名获得上岗资质的项目教师,居全国ISEC项目院校前列。

  完善改革措施 做好强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为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做了强有力的支撑。

  培树思想建设之元。学校坚守课堂教学育人主阵地,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构建定制化教学模式——“1234”教学模式改革,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听、记、思、展、评”五步课堂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堂愈发“有滋有味”。学校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拓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载体和抓手,更好凝聚育人合力,实现铸魂育人全覆盖、无盲区。

  强化专业建设之本。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持续夯实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壮大优势特色学科,充分发挥主干学科支撑作用,统筹专业建设和发展。2016年以来,学校紧密结合地方重点行业和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新增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2个专业,重点发展大数据与科学技术、集成电路等新工科专业及生物医药、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2022年,学校拟新增劳动教育、智慧农业、麻醉学3个本科专业,撤销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资源勘探工程、戏剧影视文学5个本科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筹备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至今已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

  打牢教师队伍之基。赤峰学院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大力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聘请行业专才、高技能人才引领或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培“双师型”教师;加大博士引进力度,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之需,重点引进理科、工科、农科博士。另一方面全力拓展引才育才平台,支持校内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外出进修学习、挂职锻炼,让校内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通过持续发力,学校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稳固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6人,正高职称123人,副高职称40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3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07人,“双师型”教师2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2人,博士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23.2%。

  迸发科研服务之力。赤峰学院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应用型研究的科研导向,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共派出科技特派员203名,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资助科研服务地方项目85项,资助经费200余万元。2018年,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启动了“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立项课题72项,合作单位100余家,项目研究范围涉及文化、旅游、经济、农业、牧业、生态、医疗、化工、机械等领域,资助经费2000万元,项目合作单位配套经费1622.2万元。目前,学校已有自治区级研究机构23个,赤峰市级研究机构3个、共建研究机构1个,校级研究机构16个,二级单位级研究机构35个,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批科研项目1511项,总经费8285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部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562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876篇,出版专著、教材、编著等195部;获得市级以上政府奖109项,其中,自治区级政府奖27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逐年提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赤峰学院通过强基础、建平台,强应用、补短板,强师资、重管理,强投入、促改革等系列措施,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全方位推动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坚持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服务社会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探索之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鄂尔多斯
深学细悟笃行 开启税收事业新征程
赤峰学院:全方位推动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围绕“四精”促营商 党业融合强落实
创新赋能 聚力笃行
同心抗疫 税务干部冲在前
“快实优”金融服务举措助企排忧解难
遗失声明
乌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