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尽管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但在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尔嘎查的牧民依然很忙。这几天,该嘎查的牧民正忙着在位于嘎查九二播区采摘花棒籽。
“每年11月是我们嘎查九二播区采摘花棒籽开放的时节,为使采摘工作有序进行,嘎查‘两委’制定了详实的采摘计划,今年共有100多名牧民对花棒籽进行采摘。”浩坦淖尔嘎查党支部书记刘洪民介绍道。据了解,花棒作为豆科植物,生命力很强,种下不用浇水,依靠地下水就能成活,3年可长到1.6米高,长大后可以作为饲料植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
“种植花棒不仅绿了沙漠改善了生态,还能增加牧户收入,是我们农牧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新途径。目前花棒籽每公斤可以卖到40元左右,采收多的牧户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左右,采收一般的牧户也可以达到1万元左右。”刘洪民说。在采摘的同时,该嘎查为了防止牲畜误入啃食,对播区的围栏网进行查看修补,确保播区生态不遭破坏。
种植花棒仅是阿拉善盟立足盟情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侧影。近年来,阿拉善盟为了让阿拉善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洁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保护、飞播、封育、造林等举措,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近年来,阿拉善盟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格局。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截至2021年末,全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8940.43万亩,实现了连续7年每年完成营造林生产任务超过百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28005.67万亩和3580.42万亩。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截至2021年底,累计飞播造林675.7万亩,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2022年,阿拉善盟提出完成林草生态保护建设任务1100万亩。绿色在阿拉善大地持续铺展……
踏进阿左旗头道沙子飞播造林区,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密布在沙丘上,在初冬漠风的吹拂下摇曳,林内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曾经荒芜的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这里沙漠多、植被少,风沙也特别大,通过飞播造林,植被多了、环境美了,风沙也小了。”护林员阿拉腾图格说。
既要生态绿色,又要生态财富。在推进生态建设中,阿拉善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在生态沙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该盟启动了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个沙产业基地。如今,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
让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44家企业投资沙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
如今,蓬勃发展的生态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生态沙生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元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