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草原,一碧千里。
作为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11.38亿亩草原像皮肤一样保护着山川大地,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内蒙古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全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采取了许多举措,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全面向好,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子。
生态修复,让千里草原绿色重现
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牧民孙茹欣的手机里有两段她家草场的视频。一段是3年前,劲风卷着黄沙,吹得人站不稳脚;一段是2022年夏天,一排排草方格里,绿油油的草在风中摇曳,与周围的草原浑然一体。
乌拉盖草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被誉为“天边草原”。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乌拉盖草原美丽的外衣下,藏着一条暗沙带。处在暗沙带上的植被一旦遭到破坏,草原就会迅速风蚀沙化,如果不及时治理,沙化面积会不断扩大,侵蚀周边的草原。
孙茹欣家有七八百亩草场正在这条沙带上。“小时候这片草场植被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逐渐稀少,直到近些年变成了寸草不生的风蚀沙坑。一到春天,沙子刮得连牛羊都躲得远远的。”孙茹欣说,沙坑逐年变大,远远望去极其刺眼。
2020年,这片草场被划为乌拉盖沙化草原修复治理范围,由蒙草公司实施修复。经过实施围栏封育、机械沙障、生物沙障、人工撒播草籽等修复措施,草场不到3年时间便绿草如茵,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2015年至今,乌拉盖有5000余亩严重沙化草场、6万余亩退化草场被修复。
不只是乌拉盖,在内蒙古,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态“伤疤”被抚平。作为国家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锡林浩特市原本严重沙化的草地和退化的打草场经过围栏封育、补播、施肥、切根、轮刈等修复治理措施后,焕发新生,平均每亩增产20%到40%。赤峰市免耕补播试点中,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95%以上,草原草产量提高了1倍以上。敕勒川草原经过多年修复,从荒漠、砂石滩变为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的草原,60多种植物和一大批动物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仅2022年,内蒙古就有500多万亩沙化、退化草原绿色重现。
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内蒙古大力组织实施退耕还草、重点区域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工程,通过人工种草、补播改良、围栏封育、草原鼠虫害和毒害草防治等措施科学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22年,全区完成种草任务1715.58万亩,占国家下达总任务的132%。同时,积极推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创建以“敕勒川草原”“额仑草原”为代表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群,将草原自然公园作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新阵地,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新路子。
“带薪休假”,让亿亩草原休养生息
“禁牧一年,不仅草场的草和柠条长得更好了,圈养的牛羊也更肥壮,人也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放羊,每天定时定点喂草喂料,更省事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蓿亥图牧业村村民格日乐说,2022年她家卖了50只羊,加上禁牧补贴和柠条平茬,全家收入不减反而比往年增加了。
达拉特旗地形地貌特殊,库布其沙漠横卧东西,十大孔兑贯通南北,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黄河过境190公里,全旗全域均属于黄河流域。2022年,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全面提升境内十大孔兑植被覆盖度,减少入黄泥沙量,达拉特旗探索试行实行全域、全时、全年禁牧政策。
从休牧、轮牧到禁牧,见证了达拉特旗人保护生态的决心,也扎扎实实实现了草原生态的持续向好。“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植物种群也有所增加,草原生态得到改善。”达拉特旗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禁牧、休牧、轮牧,是智慧的牧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草原休养生息的法宝。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连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严重退化沙化、不适宜放牧利用的草原划为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科学核定载畜量,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并给予牧民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近年来,全区每年有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2021年起,国家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内蒙古3.8亿亩草原落实禁牧制度,5.9亿亩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使全区牲畜超载情况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同时,在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倒逼和奖补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下,农牧民逐渐改变落后的养畜方式,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最严制度,护美丽草原绿意盎然
夏日,行进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扎赉诺尔露天矿区,曾经的排土场、大矿坑已经披上了“绿衣”,与草原连成一片,让人分辨不出是矿区还是草原。
前些年为了发展,多地上马露天煤矿和非煤矿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让草原受伤。
“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到2020年全部退出。”一声令下,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矿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并将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呼伦贝尔严禁在草原上乱采滥挖、新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明确已批准在建运营的矿山、风电、光伏等项目到期退出。百年老矿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实施精准修复,矿坑植被覆盖度由0.8%恢复到90%以上,曾经的“人造天坑”成为“天然氧吧”……
矿山修复,还绿草原,“生态短板”变“生态样板”。有力的行动,源于最严格的草原保护制度。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力度。将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内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外基本草原和一般草原分类,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行严格管控,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设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马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
严格落实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使用草原需求,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建设项目和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占用草原。
与此同时,我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擅自改变草原用途、非法批准征占用草原和未经批准征占用草原的违法案件等。截至目前,全区各地排查核查发现的31240个问题,已经全部得到有效整治。
“到2025年,基本草原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左右。”逐绿前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将更加牢固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