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

  临河区

  残膜回收双获益

  □本报融媒体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通讯员  高舒

  近日,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黄河村的广袤农田里,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台台拖拉机牵引着残膜回收机快速卷起农用残膜,将其集中回收到后置的聚膜框里。

  “以前残膜留在地里,不仅危害土壤结构,影响来年庄稼产量,还会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近年来,政府集中回收残膜,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双河镇黄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在元说。

  好的农产品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对此,加快推进农业控肥、控药、控膜、控水“四控”行动,成为临河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加大残膜回收力度,改变土壤种植环境,狼山镇巴音村在每年春种之前和秋收之后进行残膜回收工作。巴音村党支部书记贺文军说:“我们村经常通过广播、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向农户宣传农用残膜回收政策,每年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回收协议,并发放相关宣传册、告知书。我们村共有耕地19000亩,今年铺膜14000亩,回收残膜将近7万斤,回收率达到了80%以上。”

  “去年我家种的110亩地,用的全是国家推广应用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回收率在80%到90%。另外,村里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回收残膜,我家回收残膜卖了600多元。”巴音村六组村民张忠元说。

  过去一年来,临河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推动残膜回收再利用,并开展残膜无害化处理。在控膜减污方面,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不覆膜作物种植面积,种植小麦、水稻、牧草、中药材等不覆膜作物面积15.27万亩;推广地膜二次利用技术2.6万亩,推广无膜浅埋滴灌0.03万亩。截至目前,临河区已经回收农用残膜131.02万亩。

  扎鲁特旗

  项目建设提速加力

  □本报融媒体记者  郭洪申  薛一群 

  实习生  白敖敏

  冬日的鲁北产业园寒意渐浓,但在内蒙古源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糠醛项目建设现场依旧热度不减,挖掘机、运输车繁忙作业,工人们铆足干劲赶工期、抢进度,确保项目早日达产。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100亩,2022年6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办公楼、厂房主体建设已完工,正在采购生产设备,部分设备陆续抵厂。该企业前不久开始收购原材料,计划春节后进入设备安装调试并进入试生产阶段。

  走进内蒙古汇成农牧有限公司玉米及杂粮深加工项目施工现场,焊接声、切割声与机器轰鸣声相互交织,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如今厂房、车间等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洁净车间工作。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43亩,总投资1.2亿元,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科技资源,配套建设肉牛项目实验室,定向研制本地肉牛饲料配方及工艺,充分挖掘本地玉米资源潜力,助力扎鲁特旗肉牛产业发展。目前生产车间、后勤楼、锅炉房均已建设完成,工人正在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项目生产所用的原料、物资和生产人员均已到位,即将投入试生产。

  多个重点项目跑出建设“加速度”,这得益于通辽市扎鲁特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兴业沃土,不断推动各类要素优先向重点项目集聚,释放出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

  在项目建设进程中,扎鲁特旗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包联、联席会议等机制效能,深化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包联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截至目前,全旗开复工项目19个,完成投资25.4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特刊
   第06版:社会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影像力
《致读者》
【乡音】
为牧民带货 为家乡代言
【集市】
小沙果冬日“变形记”
“跟岗学习”让社区干部素质能力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