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着“初级农产品”的药材,被直播间夸大为能治多种疾病的“神药”;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在一旁配合着主播称药、打包;将医疗词汇拆分重组成新型营销话术,以躲避违禁词审查……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的养生类账号,暗中违法“行医”,扰乱市场秩序,令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给消费者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危害。
为了躲避监管,这些“网络神医”可谓机关算尽,有的打着“农产品”的幌子开“方子”,有的打着“养生科普”的旗号为带货打掩护,还有的主播夸大其词进行虚假宣传,推销产品。在直播平台上,这些养生类网络直播的主播通常都以大师、名医和权威专家自居,很多主播看似名头很大,实际上其真实身份难以核查。
其实,直播间“行医”乱象并非新鲜事,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的医疗乱象也是由来已久。在网络直播时代之前,就有一些假医生把自己包装成“名医”“教授”等身份,打着问诊的旗号招摇撞骗。从“电视神医”到“网络神医”再到“短视频神医”“直播间神医”,受到这些人蒙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网民群体不断增多,但老年人往往与网络世界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由于相关知识和鉴别能力欠缺、对网络诈骗话术缺乏了解、防范意识较差等原因,一些老年人更容易陷入网络骗局。老年人往往更关注健康问题,在养生方面也愿意投入,这就让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利用当下受众最广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给老年网民挖下“消费陷阱”。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对网络诊疗提出了准入门槛和明确要求。我国广告法规定,只有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批准使用保健食品标志的医疗用品或保健食品才可以进行广告宣传,但宣传过程中也不能描述或夸大其疗效、功效。因此,即使是医生,私自在直播间开展网络诊疗,也不符合医生执业规范。假借医生之名在直播间行医卖药,更是毫无疑问的违法行为。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无小事,对直播间“行医”,亟需开出整治“方子”,牢牢守住食药安全底线,绝不能让网络直播间成了食药安全监管盲区。对此,电商、短视频平台等相关各方要履行好审核义务,增强平台自净能力,切实遏制直播间“行医”乱象。相关执法部门要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增加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广大网友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老年人的子女晚辈更要多关心与陪伴老人,帮助他们增加网络安全意识,避免老人上当受骗,不要让直播间成为假神医谋财害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