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上的水陆驿站燕家梁

  □康建国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成“几”字形蜿蜒向东,横穿中国北方,最终流入渤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灌溉和运输是一条河流最为重要的两大功能。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其灌溉和航运的历史非常悠久。由于地理与水文条件限制,黄河航运发展缓慢,但是在河套地区,黄河的航运发展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黄河河套地区的河运发展在秦汉时就已经出现,在元朝时已经初具规模。元世祖忽必烈希望能从黄河源头开发一条完整的运输线,于是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黄河探源活动。这次探源活动加深了人们对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的认知,虽然并未实现全流域通航的伟大设想,但仍然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河运的发展。考古发现的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自然村的燕家梁遗址就是元代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水陆驿站遗址。

  燕家梁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套地区的核心地带,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和乌拉山分界的昆都仑河谷南口,向北通往阴山北部草原,交通便利,是沿黄河交通要道上的一处非常重要的节点。元代从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至应里州(今宁夏中卫县)设置了水驿,燕家梁遗址应该是当年重要的沿河驿站之一。从东胜州经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到漠北哈喇和林城的陆驿也经过这里。据此推测,驿站的设置及交通的便利使燕家梁逐步成为蒙元时期一座繁华的市镇。燕家梁遗址内中原及南方一些窑系瓷器的大量发现,反映了元代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往来的频繁,说明燕家梁遗址是元代连接漠北地区与中原和南方、沟通东西方、中原与漠北地区的重要据点。

  燕家梁遗址中已发掘和揭露的部分,大体呈南北稍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面积较大,南北长700米,东西宽570米。燕家梁遗址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1998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曾经对燕家梁遗址进行小规模试掘。200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共发现灰坑517个、灰沟36条、房址222座、窖藏29个、窖址4座、地炉32座、灶4个、墓葬2个、乱葬坑4个、道路7条、铜钱约4万枚,出土元代瓷、铜、铁、陶、骨、玉等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约万余件。考古工作者经过发掘和研究发现,遗址整体布局规划得当,200余座房屋遗迹大多分布在街道两侧,街道布局比较规整,街道两侧靠边设有排水沟。遗址内还出土有许多馆肆、店铺类墨书,说明此地有繁华的餐饮旅店业。此外,遗址内还出土有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龙纹瓦当、青铜祭器等具有身份等级象征的贵重器物。

  燕家梁遗址地理位置优越,距离燕家梁不远处的麻池古城,经过考证认为是战国、秦朝时期的九原郡,是秦朝时期著名的秦直道的起点,也是汉代五原郡郡治。可见,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到了元代依然保持了繁华的市镇和驿站规模。这一地带从地理上来说,地势平坦、道路便利畅达,靠近黄河,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城市发展,同时也更加适合在此地开展商贸往来,进行物资交流。

  到了清代、民国以来,黄河改道,托克托县城西南的河口渡口被黄河水淹没,同样作为渡口的包头南海子开始兴盛起来。作为包头地区的重要黄河渡口和河运码头,南海子承担着南来北往的运输和贸易重任。大批货物和物资从甘肃向北,经过黄河水道运输,到达南海子渡口,再通过包头、归绥铁路向东运输。包头作为一个近代新型化商贸和工业城市逐渐兴起,这里仍然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黄河水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借由燕家梁遗址的前世今生,来更加直观地认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到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政治因素等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包含的内涵不仅仅是养育了中华儿女,更孕育了中华文化。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全国两会特刊
   第06版:全国两会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10版:兴安
   第11版:出彩
   第12版:锡林郭勒
黄河上的水陆驿站燕家梁
惊蛰一声雷 万物复苏生
让非遗“潮起来”, 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