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
惊蛰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对于内蒙古来说,惊蛰时节虽不像南方一样春暖花开,一派艳阳天,但是,那绿意萌动的柳条、冒头的小桃花苞、冰面下的潺潺水流……无一不在昭示着,北方的春天来啦。
惊蛰之习俗: 各地各异 春耕开始
惊蛰,最早叫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
呼和浩特市民俗学者高金贵说:“汉代初年,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为惊蛰后,人们将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即黄鹂,黄鹂鸟开始鸣叫了;至于“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有些动物会“改头换面”,人们看到老鹰减少了,鸠多起来,以为鸠是老鹰变化而来的。
中国农民自古就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作春耕的开始。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以前每到惊蛰这一天,村里饲养耕牛的人家都会给耕牛灌草药,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大家相信,喝了草药的耕牛在一年里都不会生病。”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石成世说。
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惊蛰这天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高金贵说,惊蛰节气,乍暖还寒,空气比较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因此惊蛰吃梨也符合养生之道。
惊蛰的惊雷惊醒了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昆虫。为此,有些地方在惊蛰这天会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候就将其清除,以保庄稼丰收;有的地方,人们在惊蛰这天手持燃烧的香条、艾草,熏家中的四角和墙缝,以驱赶复苏的蛇、虫、鼠、蚁等,以此祛除霉运。
惊蛰之景致: 南北不同 各有情趣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这首《秦楼月·浮云集》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
欣赏文中意境优美的字句,仿佛一副意境清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春雨惊醒蛰居的动物,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时值惊蛰,雷声轰轰,经过雨水的冲刷,绿杨更显生机勃勃。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
当然,这是诗人描写的南方惊蛰时节的美景,对于此时依然感觉寒冷的北方来说,离春暖花开还须些时日,但是,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惊蛰时节,春,也在北方露头,且别有一番景致。
“在土默川平原上,惊蛰时节还不到‘家家户户种田忙’的时候,但在解冻的田野上,惊蛰打开了春天的大门,阳光像个淘气的半大小男孩一样缠着你,让你感受它的活力和热情,让你全身暖洋洋的。”这是土生土长的托克托县人殷耀眼中的惊蛰时节的北方大地,充满诗情画意。
冬天残留的严寒是绑在春天身上的绳索,惊蛰解开了这道绳索为春天松绑,让春天自由地舒展腰身。
细瞅,在呼和浩特市周围的郊野和村边,一簇又一簇的杨柳已堆起了朦胧的绿意,各种鸟儿欢快地穿梭起来,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解冻未久的黄河里,一块又一块冰凌打着旋儿在河里顺流而下,每一块冰凌都有一颗渴望春天的心,欢快地奔流着,逐渐化作了温暖的春水。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新雷于何时听,当然是惊蛰节气了。”殷耀说。
惊蛰之养生: 心平气和 保证睡眠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会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巴彦淖尔市的中医刘威说,这个时节养生首先要颐养性情,遇事要保持心平气和。要保证睡眠,不要乱服药,尤其不可吃药减肥。
他说,惊蛰过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和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在起居方面,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们也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和生活。刘威建议,大家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平静心情,有利于入睡;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说,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在室外缓缓散步,有助于身体健康。因此,这个时节的运动,不宜太过激烈。“毕竟人们刚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运动也需要循序渐进,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刘威说。
(图片均由张永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