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长信宫灯。
年代:西汉。
质地:青铜。
规格: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
特点:灯通体鎏金,外形为一年轻宫女跪地执灯。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灯盘上附有短柄可以来回转动。灯罩由两块圈弧形平板组成,其中一片还可以左右推动,用来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右臂高举,提着灯罩,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袖口是灯罩,与灯顶部完美吻合。宫女面容清秀,目光专注,梳发髻,戴头巾,略微向前倾斜,身着长衣,左手衣袖十分宽大,几乎垂到地面。整件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可拆卸,组合起来又天衣无缝。灯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所以命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最大特点是独特巧妙的设计中蕴含着环保理念。在汉代,灯烛主要成分是动植物油脂,燃烧时烟雾较大。为了避免烟雾污染,长信宫灯将玄机隐藏在宫女右臂宽大的袖口所形成的导烟管中,它的一端连接灯罩,另一端连接宫女中空的身体。灯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身体底部。这样的设计类似今天的烟道,在2000多年前,堪称是先进的发明。
渊源:西汉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铸造。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在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史记》记载,刘揭的儿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所受封地与家财收归国有,长信宫灯被没收送到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从此成为宫廷用具。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予本族裔亲窦绾,也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死后,这盏灯作为陪葬品一同下葬。
点评:长信宫灯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因其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设计,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藏所: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