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年过半百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是2.1万名绣工口中最亲切的“白大姐”“白老师”“白姨”。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她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
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她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在传承和创新中耕耘。
洒下的汗水,是付出;埋下的种子,叫小康。
红心向党 接续奋斗振兴路
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热烈讨论。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内,几十名身穿深蓝色工装的绣工们各显身手,指尖起落,一针一线交织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在绣布上悄然绽放。
白晶莹慢慢踱步,时不时俯身指导,抬起头时,笑容在脸上绽开。这只是极平常的一幕。几年来,她用纤细的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串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刺绣脱贫”的新路子,“绣”出了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上都有绣花,就连家里的被子、门帘、窗帘上的小花也都是妈妈绣的,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妈妈在煤油灯下做手工活。”白晶莹说,这是从小练就的技艺,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手。之后,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她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学到技能,实现了就业。
回忆起第一堂培训课,现场的每个细节、每张面孔,白晶莹都清晰记得。原本可容纳100多人的教室,一下子来了300多人。妇女们有的坐在窗台上,有的蹲在地上,都嚷着要听“白老师”讲课。
从起初上课时的心不在焉、说走就走,到后来的下课后围着白老师问:“绣一朵花真的就能挣到20块钱吗?”“能,一定能!只要我们一起坚持!”白晶莹坚定的语气让妇女们对巧手致富这件事动心了,也上心了。
绣花不能心急,但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心却很急。对蒙古族刺绣产生浓厚兴趣的妇女们开始尝试拿起绣花针,跟着白晶莹学习刺绣。坐在庄稼院里、炕头上,白晶莹的一堂堂流动刺绣培训课,把脱贫致富的技能传送到乡亲们手里。凭借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惠及百姓的为民情怀,几年下来,她带动2.1万名妇女加盟蒙古族刺绣产业,28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帮助绣娘们脱贫致富是我的份内工作,我只是千万共产党员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只要我走得动,就会带领他们一直绣下去。”白晶莹坚定地说。
使命如磐 团结之花分外红
“从2000元的订单再到5000元、7000元,接的大订单多了,收入也越来越高。现在年入10万元不成问题。”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男绣工曹峰笑着说。过去,曹峰干瓦匠活儿,妻子下岗在家。2017年,曹峰不幸患双侧股骨头坏死疾病,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就在一筹莫展时,曹峰接触到了蒙古族刺绣,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夫妻二人开始参加白晶莹组织的培训班。在白晶莹的悉心传授下,他们很快掌握了刺绣技能,并从简单的小花绣起,逐渐承接大订单,生活越来越好。
白晶莹所培训的群体,除科右中旗各族群众外,还涵盖了科右前旗、赤峰、通辽、延吉等盟内外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被她真正落到了实处。
如今,一堂堂流动刺绣培训课,不仅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更让“巧手致富”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铮铮誓言。
“作为非遗,蒙古族刺绣要想走出去,打开国内外市场,还需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了不让绣娘们失望,白晶莹想方设法把这些绣品推向市场,探索出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
“针对科右中旗绣工分散的现状,协会在各苏木镇设立了刺绣实训基地,把当地的绣工进行整合,采用订单模式,由协会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根据订单需求组织刺绣生产。”白晶莹说,通过这种产业模式,农牧民绣工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订单。此外,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参加各地展销会,进行产品推介。“目前,我正在全国筹备100个手工刺绣展厅,通过展览把我们的手工刺绣宣传出去,扩大市场。目前,已完成了37个手工刺绣展厅的布展。”白晶莹说。
在产品研发上,白晶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加强交流合作,研发出500多种独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旅游产品和家居产品。同时,借助美术家、书法家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
实干为帆 劳务品牌辟新径
服务产业发展,是白晶莹当初建立劳务品牌的首选方向。2022年,白晶莹入选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名单,今年“兴安草原绣娘”斩获自治区级劳务品牌殊荣。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五彩丝线正在绣工肖主拉手中飞舞。肖主拉是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的“常客”,一有空闲就到这里“上班”。说起刺绣带来的好日子,她侃侃而谈:“以前,我在外地打工,一年收入不是很高,从2017年开始跟着白老师学习刺绣,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绣工技艺之后,现在变成了一级绣工,一年最低收入2万元。”
给技能“充电”,让就业“来电”,劳务品牌让绣工们实现了从“卖力气”到“凭技能”的根本转变。目前,科右中旗从事蒙古族刺绣的有2万余人,间接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8万多人次,实现劳务品牌经济产值近5000万元。
“在打造‘兴安草原绣娘’劳务品牌这方面,我们重点培育绣工的技术、艺术和综合能力,目前设计出了2000多种作品和产品让他们学习、提升,然后再创收。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兴安草原绣娘’劳务品牌的影响力,把兴安盟手工刺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将培训人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做精,培训高端人才,提升产品质量,打开市场,并向发达地区学习,整合好现有的资源,把手工艺这个品牌越做越好。”白晶莹说。
一人培训,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兴安草原绣娘”已成为就业的“金名片”。
前不久,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又接到了一批订单。为尽快赶制出绣品,白晶莹继续奋战在车间,带领绣娘用勤劳的双手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一级绣工双金亮回首过往,颇为感慨:“是‘兴安草原绣娘’这个劳务品牌让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2017年,她参加了白晶莹的刺绣培训班,靠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基础绣起,很快,凭借一技之长,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现在,我身边很多农村妇女靠着刺绣技能培训增收致富,生活越过越好。”双金亮高兴地说。
没有人生而伟大,但总有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恰如白晶莹以及她带领的草原绣娘们——乍看弱不禁风,却能经风雪、耐严寒。即使在寒风中也会沐浴阳光,顽强挺立,迎着新时代的春风蓬勃生长。
(刘向阳 胡日查 高敏娜 李烨琳 武跟兄 张昕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毕力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