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民族大聚会,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各族人民渴望互相交流,也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从汉代到清代,华夏的汉民族和北方的各民族有多次影响比较大的民族大聚会。
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请婚,王昭君出塞,百官进贺表,匈奴的迎亲队伍和汉元帝的送亲队伍聚会,盛况空前。
北魏文成帝时,五部高车族合聚祭天,但参加盛会的不仅是高车族,鲜卑、匈奴、丁零、汉族和北方其他民族数万人都参加了盛会。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至洛阳,加速了学习汉文化和封建化的步伐。在这期间,洛阳的鲜卑、汉、匈奴以及北方各民族每年的4月4日至8日都有盛大聚会。孝文帝元宏二年,洛阳举行盛会,结合宗教活动的各种文娱活动盛况空前。史称“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足见当时各族人民团结欢乐之盛况。
唐代贞观五年,正月在长安城举行盛会,除了在京城的各国使者与会外,远方的波斯、高昌、吐蕃、安国、林胡等也都纷纷遣使朝贡,凡与会者不分官职大小皆可领到唐太宗御赐的美酒。
清代的一次民族大聚会是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历经千辛万苦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举行盛大欢迎会和法会,国内各民族首领齐聚会于此,乾隆皇帝不但亲自到会,还厚赏各民族首领及其部众,并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抚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兹记载他关于大清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王旨”。
还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北巡。隋炀帝为了夸耀他治理下的隋朝“富裕和欢乐”,召集原先周、齐、梁、陈四国的乐家子弟,排练了大量的音乐、歌舞、杂技和魔术等节目。为了给众多的演员缝制服装,甚至用完了东、西两京的彩色绸缎。大业三年6月,隋炀帝北巡,进入突厥境,停驻榆林郡(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命令宇文恺作大帐,帐下能坐数千人。启民可汗率其所属的奚、霫等部落酋长3500多人到帐下朝见隋炀帝。隋炀帝为他们大摆宴席,并演奏各类文艺节目。豪华壮观的场面让各族首领及其部众看得目瞪口呆,大家争着向隋炀帝献牛羊表示敬意。除了盛宴招待各族首领外,隋炀帝又给启民可汗2000匹锦缎以及车马鼓吹等,其它酋长也按等级送礼。其年8月,隋炀帝又从榆林郡出发,令宇文恺作观风行殿,上面可容侍卫数百人,下面装以轮轴,可以推移。草原各族民众看了非常惊奇,以为是“神”,每逢看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隋炀帝又至启民可汗帐、义成公主帐,赐给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每人一个金瓮。这次各族首领大聚会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庞大的规模在内蒙古及鄂尔多斯草原上是空前的。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聚会,符合各族人民的团结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如果说历史上的一些民族争斗是“兄弟阋于墙”,那么,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聚会则是“兄弟宴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