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出处】

  (唐)杜荀鹤《泾溪》

  【原典】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释义】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行文曲折,析理透彻。短短四行,饱含着深刻而精妙的人生哲理。

  诗的前后两联形成鲜明对比,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怎么舟在险要之处不倾,而在平流之处却覆呢?其实,这恰恰是诗人观察细致入微、思想深刻透彻的妙处。在有急流险滩的地方,人们往往能够思想集中、小心谨慎,事故反而不易发生;而在风平浪静、没有暗礁危石的地方,却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因此常常“舟覆人亡”。这正如《吕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即: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会被小土堆绊倒。

  这首诗体现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通常情况下,人们处于危险之中,容易保持清醒,而当太平之际却容易放松警惕,殊不知其中往往蕴藏着危机和祸患。因此,即使平坦安稳、一帆风顺,也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切不可自满疏忽,只有这样,才能“小心驶得万年船”。

  【启悟】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无论是《淮南子》里“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的经典古训,还是《周易》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治世名言;无论是《左传》里“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深刻剖析,还是《新五代史》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劝勉告诫……在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历史河流中,沉淀着太多关于居安思危的警世名句。它们反复提醒后人:祸患常积于忽微,表面的平安无事下往往暗藏着隐患,必须时刻饱含忧患意识,自警自省、防微杜渐,方能行稳致远。

  事故源于大意,安全来自警惕。现实生活中,祸患一般不会以明显的方式进入,总是在人最放松、最安逸、最认为高枕无忧、最不加防范的时候慢慢积累和叠加。一系列安全事故,看似突发和意外,实则萌生于麻痹大意的隐患、潜藏于掉以轻心的细节。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发展大局,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时刻绷紧安全弦、不断织密安全网,不因“没问题”而安枕无忧,不因“小问题”而视若无睹,不因“小事情”而姑息迁就,努力做到思想不麻痹、纪律不松懈、警觉不断档,于“兢慎”中积下尺寸之功,发现漏洞于细微、消除隐患于端倪,以“万无一失”防止“一失万无”,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北疆大地处处生机,市场回暖、经济复苏,各地“拉满弓”“上满弦”,全力以赴拼发展。越是形势向好,越要保持“兢慎”的态度,常怀远虑、清醒警觉、未雨绸缪。常言道,“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只有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不让纤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不让绊脚之石阻挡前进步伐,齐心协力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更加坚不可摧。(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理论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乡村振兴
提效率才会优效益
敢担当才能有作为
博主乱象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要动真格
淄博烧烤出圈的“流量密码”
调查研究当以实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