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康磊  杜勇锋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着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充分体现了“三农三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牧业强区的关键抓手。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内蒙古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粮食总产量从全国第十位跃升至第六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绒、饲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内蒙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更加凸显,守好“三农三牧”基本盘,确保农牧业稳产增收,关系着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反映在吃饭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食品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多元、安全、绿色成为食品消费的基本要求。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基础好、潜力大,农畜产品产量大、质量优,有机、绿色产品数量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均处全国领先水平,牛奶、羊肉、牛肉、大米、小米、马铃薯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国内消费者需要。建设好国家“粮仓”“肉库”“奶罐”,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生态化需求,也能更好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事关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资源富集、特色鲜明。但是,内蒙古还不是农牧业强区,发展面临不少短板。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耕地质量退化加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品牌“杂而不亮”。如果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无法保证增产增收,无法突破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刚性约束,无法解决农牧业兼业化、农村牧区空心化、农牧民老龄化等突出问题,更无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聚焦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着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数字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夯实耕地和种子两个基础。内蒙古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扩大大豆油料生产,提高亩产和效益,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充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耕地保护与建设行动,以更大力度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着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创新是源头。种业振兴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种业安全重要性不亚于芯片。内蒙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如兆丰5号、巴麦13号等,拥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巴尔虎羊等地方良种,种质资源自我研发有了较大发展。要持续抓好种业振兴行动,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实现特色种源自主可控,大力提高种质资源的自主性,把农牧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近些年,农牧业技术创新在产业实践中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和可持续性变化。面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农牧业基础,以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努力攻克制约农牧业发展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增强自主创新攻关能力,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题中之义。

  要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在农畜核心种源、生产技术研究、病虫害绿色防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农牧机装备、农牧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要以重大科技攻关为突破口,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牛羊优良品种本土化选育、高端乳制品加工、旱作区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成果,大力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要加快农牧业领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持续推进不同层次创新平台创建和合理布局,实施区域创新平台载体提质行动,培育创建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以科技、人才等政策落地为核心,围绕农牧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示范项目、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等,突出产业聚焦和“4+8+N”合作主体协同创新,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蒙古农牧业生产整体上是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户为主,政策层面要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小农牧户的现实需求,实施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鼓励不同类型服务组织提供有效服务,做好小农牧户与新技术、新装备、新农艺、新品种的有机衔接,推动农牧业生产、流通变革,逐步形成现代农牧业发展体系。

  农牧业供给侧改革要面向市场需求,统筹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河湖等特色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宽资源利用,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改善农畜产品供求关系;面向农牧科技,坚持绿色生产方式,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生产布局,优化种植和畜禽养殖结构,提升农牧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面向农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生产扶持力度,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优质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用好数字化和产业融合手段。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在农牧业领域日益凸显,数字农牧业平台正在成为农牧民的“新工具”。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能够让农牧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农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电子销售系统等,推动提升产品品质和销路。

  要逐步推动生产端数字化,将数字科技应用于农牧业产业,加快传统农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平台企业在农牧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中的支撑赋能作用,使数字化向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渗透。要建立健全、推广应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牧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要建设一批数字农牧场、数字灌区、智慧农业示范区,保证农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得到监管,做到全程可溯。要着力拓宽数字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农牧业产业化服务、休闲农牧业中的应用场景,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牧区多元价值,促进农牧业与康养文化、乡村牧区旅游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农牧业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受到农牧业生产主体分散、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限制,内蒙古农牧业碳市场发展比较迟缓。应逐步培育农牧业碳汇市场,尝试建立基于农牧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出台农牧业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农牧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服务体系,为农牧业主体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多元便捷的绿色金融服务,为农牧业碳中和打下良好基础,并使减排固碳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来源。

  绿色生态是农村牧区发展的最大优势,人民群众对绿色农畜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转变农牧业发展观,由单一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产并重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牧业碳中和目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建立农牧业品牌目录,推动“蒙”字标认证,深培厚植绿色优势,持续构建更加绿色、更加生态、更可持续的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康磊系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处副处长,杜勇锋系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处处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理论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乡村振兴
稳预期强信心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