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放大学坚持办学特色,在育人方式及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践行数字化转型,始终致力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向全区人民提供学历教育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讲座、公开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发挥好学校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自治区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作用。
前瞻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巨大潜力
由内蒙古开放大学主办,聚焦自治区全民终身学习的“内蒙古终身教育论坛”创办于201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9届。4月21日,以“在新时代中奋进 在大变局中前行”为主题的第九届(2023年)“内蒙古终身教育论坛”在乌兰察布市举办,各方专家学者共话开放教育的发展动向,探讨在不断跃迁迭代的数字时代和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开放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自治区终身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言献策;来自全区系统各盟市分校的教师分别从课程思政、数字化平台构建、地市级开放大学的发展等方向做了交流发言。聚焦建设开放大学的前瞻性思路和行动对策,研讨如何将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变为“机遇”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数字赋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为实现教育优质公平,助力终身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内蒙古开放大学在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数字化治理,效果显著。
建设数字化资源体系,大力推动在线课程的“建、用、学”,已初步形成“一路一网一平台”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新模式,满足各种规模、各种业务要求的数据中心需求。开发建设“内蒙古终身教育网”,更好地向社会开放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及服务,为更多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已在全区建成301家“开大书屋”,为全区群众提供了超过3000万码洋的图书阅读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开大书屋”为基本点,辐射全区的书香网络。
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承担责任,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定向教育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农牧区建设。近年来,内蒙古开放大学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联合组织实施“一嘎查(村)班子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和嘎查(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提升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将教育帮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主动服务融入乡村振兴。针对农村人才总量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层次性短缺等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偏重实践技能和地方特色,着力培养农村高素质本土人才,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带动农民创业致富。数字化教学满足学生“处处学”“时时学”的需求,使农牧区学习者“足不出户”“人不离乡”实现大学梦,已累计为自治区新农村牧区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出2万余名技能型、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此外,积极探索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教学服务管理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支持服务,截至目前,农民工求学圆梦项目总计招生14757人。以上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吸引更多的人到农牧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意义重大。
数字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根本性任务。内蒙古开放大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内蒙古开放大学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教授工作室、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语言文化中心教研组、知心育人工作室等教研团队,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师生开展线上直播课、线下面授课、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大赛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根据开放大学办学特色,在城乡社区、老年群体中间开展线上线下思政课系列大讲堂活动。启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营造“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行”的提升模式,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加强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
未来,内蒙古开放大学将继续践行数字化转型,用活数字新要素,面向各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在职群体,面向残疾人、农牧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为地方、基层、农村牧区、边远地区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的人才,为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作出开放大学的贡献。
(文图均由内蒙古开放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