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浩特市——

同心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本报记者  高敏娜  实习生  梁子晶

  5月3日晚,由国家民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特别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现场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乌兰浩特市榜上有名。这是继2016年10月被授予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后,乌兰浩特市再度获此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乌兰浩特市孜孜以求、真抓实干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的不懈奋斗和生动实践。多年来,该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有一栋被称为“民族团结小菜园”的种植大棚。走进“民族团结小菜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颗颗诱人的西红柿缀满藤蔓。产业技术指导员王永成正在大棚里叮嘱种植户种植西红柿的注意事项。说起这个汉族小伙,大棚的主人——蒙古族温大姐赞不绝口:“我种大棚4年了,全靠王技术员指导,他有耐心有爱心,技术也很强,帮我把大棚弄得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

  “民族团结小菜园”,彰显的是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浓浓情意。为了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民族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乌兰浩特市形成了市、镇(街)、嘎查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同时创新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组织,成立了126个覆盖市、镇(街)、嘎查村(社区)三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吸引了1500名各行各业、各族群众代表入会,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促进会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500余次,公益捐赠近百万元。

  “我们还创新实施了‘7+N’模式,在高质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进家庭’‘进景区’,将创建触角向更广的维度延伸。”乌兰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庄文凯介绍。

  乌兰浩特市通过开展石榴籽家园、石榴籽家庭评比活动,培树典型人物、和谐家庭,同时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截至目前,成功培树石榴籽家园12个、最美石榴籽家庭92户,先后有6个模范集体、5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动听的旋律中,大家跳起欢快的舞蹈,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在乌兰浩特市兴安街富民社区,有一支由回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队员组成的业余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姜秀梅经常教队员们舞蹈,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让社区大家庭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工作。在乌兰浩特市,不仅有文化队伍,还有理论轻骑兵宣讲小分队、“身边宣讲员”“益·身边人”等百余支宣讲队伍,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宣讲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社会教育中,乌兰浩特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在全社会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在镇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城市社区开展“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在企业开展“石榴籽服务站·星光微爱”等实践教育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打开手机上的“红城1947”客户端,在“融融小课堂”专栏里,可以随意翻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乌兰浩特市将“互联网+民族团结”的新思路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自媒体有推送,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浏览相关知识。

  “如今的乌兰浩特市,19个民族、36万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让这里的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乌兰浩特力量。”兴安盟盟委委员、乌兰浩特市委书记杨冀鹏言辞铿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乡村振兴
同心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一站式”服务亭设在企业“家门口”
《内蒙古舞蹈精品集成》出版
民族团结一家亲 多彩体育悦童心
阿拉善海关首次签发 出口智利原产地证书
种子穿上“防护服” 壮苗抗寒助春耕
“移动书箱”成为牧民 群众的“精神粮仓”
牛广盛摘得全国游泳 冠军赛200米蝶泳银牌
奔走于生产一线的“设备医生”
G6高速东二环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预计6月底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