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补短
实现精准脱贫奔小康
五年来,全区深入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11.2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率达到100%,符合条件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覆盖率达到100%。广大残疾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共赴美好生活。
凝聚合力
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按照自治区残联七代会提出的织牢织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八张网”的政策措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项项社会保障措施如一条条丝线,为残疾人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显著改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五年来,全区持续开展精准康复行动,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7.59%,累计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41.48万余人次,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1.64万人次,全区建成残疾人康复机构293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7200人,20.84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适配服务率达到99.02%。
——残疾人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五年来,我区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近5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1916名残疾考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并享受助学资助。
——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通过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履行安置残疾人社会责任的意识。启动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全区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已达18.2万人,5.2万人次城乡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残疾人托养服务取得新发展。为帮助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托养照料,解除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自治区不断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加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覆盖面,全区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09个,五年来累计为3.3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等各类托养服务。
——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活跃。文化体育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自强、康复身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重要渠道。五年来,全区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近92.85万人次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残疾人顽强拼搏、勇于超越的自强风采和运动精神。
——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推进。2018年以来,全区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建住宅小区、重点公共场所、城市主干道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区各级政务网站有序实现信息无障碍改造。为4万余户残疾人家庭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在出行、生活等方面愈发便利安全。
——社会化助残服务氛围初步形成。登记在册助残志愿者1.76万人,开展扶残助残项目6680个。与自治区体育局、广播电视台、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市残联等8个部门和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持和指导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共募集款物4087.6万元,使30余万名残疾人受益。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五年来,全区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75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21件。全区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站114个,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15个,实现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便民热线双号并行,县级以上网上信访平台建设全覆盖。
平等共享
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自治区残联和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启动“大爱北疆”公益助残行动。这是自治区着力构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的具体体现,更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助残机制巩固提升的重要标志。
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残疾人事业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聚合残疾人服务资源。各级政府残工委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各部门全力支持,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操守,贴心、贴近服务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扶残助残事业中来。关爱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事业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回首过去五年,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展望未来,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自治区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将心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笔笔勾勒出让残疾人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让爱的阳光洒在祖国北疆的每一寸土地上。
(本版文图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