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一路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黄河内蒙古段位于“几”字弯顶端,受北部阴山的阻挡,黄河在这里完成了一个180度大拐弯,内蒙古成为“几”字弯的核心区。
黄河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宝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才能使黄河文化更具国际传播价值。
不久前,黄河文化论坛在山东东营举行,沿黄九省区嘉宾学者、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黄河文化的数件大事。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宝藏。内蒙古作为沿黄九省区之一,在大河奔流到海,启程更广阔世界中,正在努力寻找与世界对接的共鸣点,让更多人看到听到,大河之畔,内蒙古的新风貌。
在挖掘黄河文化上,自治区社科院院长包银山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黄河内蒙古流域这片土地文化多元、共融共生的地域特色。
黄河从宁蒙交界处都思兔河入境内蒙古,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马栅山出境,流经内蒙古7个盟市,位于黄河拐弯之处的内蒙古,属于农牧交错带,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河套地区在蒙昧的远古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上著名的“河套人”就是在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中发现。
包银山说,河套地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阵地,留下许多重要的遗迹遗存,在河套地区有“走西口”的移民创业历史,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交汇其间,以商业带动形成的一批城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为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提供着丰厚的文化滋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历史离我们远去,而文化却保留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并始终熠熠生辉、光耀未来。黄河哺育下的各族人民,在相互欣赏、理解、包容和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中,催生了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久而久之,这些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便深深扎根在这片富饶的黄土上,在母亲河的滋养下,逐步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新任务为内蒙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在本次论坛期间,举行了黄河大集。沿黄九省区民俗手造琳琅满目,吸引了大批游人,内蒙古的马头琴、刺绣、乌拉特铜银器备受青睐,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
“黄河文化由民间文化孕育而来,民间文化在国际传播的时候,面临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王红莲表示,在国际传播中,要转化民间文化的形式和符号,做到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用现代的审美方式和设计手法去表达传统的文化符号。王红莲觉得内蒙古与其他沿黄省区相比,地域特色非常鲜明,长调和呼麦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内蒙古的民间文化将发挥桥梁作用。“内蒙古要利用好自身独特的优势,深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融通中国和世界。”王红莲说。
黄河文化的根在民间,王红莲与不少专家纷纷呼吁,应当及早构建黄河民间文化资源库,为海外传播提供更多基础。
一条恢弘壮阔的河流,在文明林立、文化激荡的国际视野下,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向外推出更多与黄河有关的优质内容将成为关键。对大型企业来说,国际活动的举办成为了充分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在2022年世界杯期间,蒙牛凭借官方赞助商的身份,将蹴鞠和古代服饰带到了卡塔尔,开展世界杯球迷嘉年华蹴鞠展示、中卡青少年蹴鞠文化交流体验等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国际性活动,主动“走出去”,也将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助推。
论坛期间,一个共识就是推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资源,提炼黄河文化的符号、故事,然后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共鸣点,才更有利于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感。
据了解,近几年黄河沿岸岩画、“治黄史”、内蒙古地区史前文化、游牧文化等地域特色主题文化得到深入研究,有关部门正在深挖内蒙古黄河“根魂”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加强文艺创作,强化对外传播,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
大河润泽万物、滚滚而东,期待内蒙古在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中,有更多动人的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