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29日讯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与通辽市林草所共同创建的“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寒地苹果试验站”揭牌仪式举行。
“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寒地苹果试验站”的揭牌意味着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全面深度合作正式启动。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苹果抗寒机理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和优质、耐贮、抗寒苹果新品种培育,以及高类黄酮苹果酒加工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三个方面与通辽市林草所开展合作。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前期选育的抗寒小苹果新品种“塞外红”,通过了国家审定,目前已在通辽市推广30余万亩。针对“塞外红”存在的问题,通辽市近几年引进了“寒富”“蜜脆”“岳艳”“岳阳红”和“龙丰”等一大批与“塞外红”品种性状互补、遗传背景复杂的苹果品种,并配制了10余个杂交组合,定植杂种实生苗2万余株,为培育优质、耐贮、抗寒苹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风启)
我区科研团队发现微生物
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
本报5月29日讯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科饲草,是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青贮是饲草加工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当收获季遇到雨季,越来越多的苜蓿被调制成青贮饲料进行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重要草种质资源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科研团队联合内蒙古草业和草原研究院等单位,解析了苜蓿不易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学机制,为优质苜蓿青贮饲料调制及苜蓿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近日,该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知名期刊《微生物前沿》上。
“我们团队在不使用青贮添加剂的情况下,分析了一年中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在刈割后、萎蔫后及自然发酵后三个不同阶段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微生物组成与青贮品质的关系,丰富了苜蓿青贮理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娟娟介绍,苜蓿附着微生物的丰度受刈割茬次的影响,第一茬苜蓿附着微生物丰度最低,第三茬丰度最高。萎蔫对苜蓿附着微生物构成影响较小。因此,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不建议第三茬紫花苜蓿调制青贮饲料,若要调制必须使用青贮添加剂,并保证青贮加工调制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喆研)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
来内蒙古“安家”
本报5月29日讯 近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再添“新丁”,200万尾新品种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蟹苗经过长途跋涉,从上海来到杭锦旗“安家”。 这标志着杭锦旗农牧局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实施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1龄蟹种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引进中华绒螯蟹“江海21”优质蟹苗,通过对蟹池水质环境、蟹种生长、饲料系数等内容的研究,可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优质1龄蟹种培育技术体系,填补区域蟹种规模化养殖的“空白”,实现从传统品种粗放式养殖向名优特新品种集约化养殖的转变,进一步丰富城乡“菜篮子”,实现农(渔)民增收目标。
目前,中华绒螯蟹“江海21”大眼幼体活力良好,能完全适应当地水域环境。(昊然)
巴彦淖尔市1项科技
招才引智项目签约
本报5月29日讯 近日,2023年巴彦淖尔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和“双招双引”活动中,乌拉特后旗绿兆源食品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张洪涛教授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江南大学张洪涛教授团队与绿兆源食品公司将聚焦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前瞻性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性目标产品开发、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风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