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到补短板上来,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四季轮回,岁稔年丰。
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春耕唤醒沉睡的土地,夏季的大地生机勃勃,秧苗挺起茁壮的腰身,农人的忙碌之中,孕育着新的丰收希望。
这里是“粮仓”: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505亿斤,增至2022年的780.1亿斤。每年400亿斤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这里是“肉库”:肉类总产量从2012年的246万吨,增至2022年的278万吨,羊肉、牛肉产量全国第一。
这里是“奶罐”:2022年,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734万吨,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700万吨的省份。
这里是“绒都”:2021年羊绒产量达到6110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二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
“升”动的数字,是内蒙古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都提到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冷暖牵挂,念兹在兹。
殷殷嘱托激荡在北疆大地,亲切关怀凝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伟力。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保持战略定力、答好时代命题,扛起“中国饭碗”新担当。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书写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日照充分、雨热同季,“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排布在广袤大地上……发展现代农牧业,内蒙古优势独具。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紧扣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优势谋定、牢记嘱托前行,全力做好“地、水、种”和“粮、肉、奶”的文章,推动粮食单产再提高、牲畜养殖再增效,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努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运用物联网技术,轻点鼠标就能种田;绿树掩映、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牧场、生态园区蓬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绿色发展进行曲正在奏响。
内蒙古在观大势、定方向、利长远中把握自身定位,聚焦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提质增效,推动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挖掘草原、森林、荒地和戈壁、沙漠潜力,把丰富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盘活闲置宅基地,努力创造更多财富。
——坚持开源增水和节约用水同时发力,加快解决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进种业振兴,把设施农业搞上去,把舍饲圈养搞起来,推动粮、肉、奶大增产。
——在经营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品牌打造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有农牧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内蒙古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书写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锚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内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5月24日,《中国·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在内蒙古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上发布。
一组组数据让人兴奋不已:2021年,中国·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达125.85点,较上年上涨4.77%。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1亿斤,增幅1.6%,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实现“十九连丰”。
该指数以内蒙古粮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粮食生产、仓储物流、产业竞争力、粮食购销、综合保障五个维度铸造了一把“数字标尺”,刻画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水平。
“指数化”数据,是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佐证,也是内蒙古扛起“中国饭碗”新担当的最好证明。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沿着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可以清晰看到内蒙古调结构、优布局、强企业、延链条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种业振兴全面推进。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从2017年的3个发展到2022年的9个,培育的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数量由2017年的5家发展到2022的15家,累计建成5家种公牛站,8家种业企业被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居全国第7位。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稳居全国第一,大豆制种面积、玉米制种面积保持在全国第3位和第5位。
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从2017年的3484万千瓦提高到2022年的443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7年的83.5%提高到2022年的87%。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从2017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1%,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2017年的73.7%提高到2022年的86.6%。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保持负增长,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锚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内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践行新发展理念,做优转型发展关键增量,瞄准稳与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新征程上的内蒙古活力更加充沛
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播种、施肥、压苗……春播之际,在呼伦贝尔农垦苏沁农牧场公司的广袤农田里,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渐渐代替了人工,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春耕作业。
“只要提前设置行进路线、行驶速度、播种行宽和作业量,机车即可自主作业,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这种安装了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播种机播种精确度高,行精准度误差不超过2.5厘米,不会出现重复种、漏种现象,既节省种子,又保障了播种质量。”播种机驾驶员介绍说。
农田里的“科技范儿”不止这一处。走进苏沁农牧场公司信息室,技术人员正在忙着分析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汇总的各种数据。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该公司信息农业推广技术员王宏伟深有感触地说,“这块大屏幕虽然不起眼,但有着大作用。你看,我们可以随时采集地块的土壤墒情、作物的生长情况、作业机车的运行轨迹等,田间数据在此汇总储存,为技术人员精准施肥、依墒灌溉等提供了数字化依据,不仅省时省力省心,而且精准高效高能。”
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只是我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区,农牧业生产在悄然改变:从家庭智慧农牧场的推广到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从探索规模经营机制到扩大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我区农牧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变,是为了应变。细品这些变化,写满了对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新期待。
一粒种子暗藏增收“基因”……
一根秸秆能够变废为宝……
一杯牛奶正在享誉全球……
践行新发展理念,做优转型发展关键增量,瞄准稳与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新征程上的内蒙古活力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