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码头记忆

  □康建国

  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黄河涨水,淹没了位于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城西南的河口码头。让位于今天内蒙古包头东河区的南海子河运码头,承担了南来北往的运输和贸易重任。大批货物和物资经黄河水道,到达南海子码头,再用驼队一路运到中亚、欧洲。南海子码头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包头也因此成为一座新的商业都市。

  茶叶贸易的繁荣,源于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市场对茶叶的巨大需求。伴随着万里茶道上国际贸易的繁荣,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黄河码头成为南北货商云聚之地。大量内地的茶叶、烟草、棉布等物品在这里汇聚,大批皮毛物资从这里运往中原,包头逐渐发展成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皮毛集散地。

  广阔的对外贸易市场和万里茶道上的财富故事,吸引了山西、陕西等地大批的百姓到“口外”谋生,民间称之为“走西口”。包头因为有南海子黄河码头,成为“走西口”的理想目的地之一。商业的发达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发展。嘉庆十四年(1809年),萨拉齐理事通判厅将巡检衙门迁到包头,包头村改为包头镇。

  在无数“走西口”的故事中,山西祁县人乔贵发的经历堪称传奇,他是晋商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来到包头经营货栈,为旅蒙商提供货物、饮食、住宿,建立了“广盛公”商号,后更名为“复盛公”。乔致庸接手乔家的生意后,建立起以复字号为品牌的商业集团。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包头围绕以乔家商铺为核心的商业街区修筑城墙。这是包头最早的建城史,民间因此流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黄河码头,南海子码头在包头城市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海子一带由于有了频繁的商贸往来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在这一带形成了许多村落,民众聚集在这里生活,逐渐发展了民间民俗文化,还传承了很多包头地区乃至内蒙古黄河文化区的民间艺术,比如与码头、河运密切相关的“跑旱船”“龙灯舞”,南海子的河路、渡口、码头老船工传承了这一艺术形式。

  南海子码头及其黄河地段特征显著、传统和现代结合紧密,在这里既有黄河河道变迁、地形地貌演变的自然地理历史,又有码头与商贸兴衰、人群聚集和文化交融的社会史,是一处典型的黄河文化集聚区。

  民间一直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黄河水滋润与灌溉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不仅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包头南海子码头的历史更加印证了黄河对内蒙古的恩赐与厚爱,黄河从内蒙古流过,而黄河文化在内蒙古扎根。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包头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青春号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赤峰地区彩绘岩画:见证中华文化汇聚交融
黄河码头记忆
让优秀传统 文化入心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