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览】

  内蒙古黄河流域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开花结果”

  本报6月6日讯  (记者  张慧玲)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定位,在黄河流域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花结果”:“十四五”以来,已累计落实治理资金4.35亿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5平方公里,新建拦沙坝42座,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据悉,我区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区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治理工程,统筹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及“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持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流域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向好。

  呼和浩特市林草碳汇 资源基本盘不断扩大

  本报6月6日讯  (记者  霍晓庆)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紧盯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林草资源优势,以增加林草碳汇、加强计量监测为重点,积极稳妥提升林草碳汇能力。

  据悉,2016-2022年,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322.02万亩,年均完成46万亩,全市林草碳汇资源基本盘不断扩大。为加强计量监测,摸清碳汇底数,编制了《呼和浩特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计量监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计量监测项目。目前已在新城、土左、武川和清水河4个旗县区完成464个标准样地建设,对1362个大样方进行了采集,采集样品7932份,初步建成4个旗县区林草湿碳汇数据库。

  呼伦贝尔1.5亿亩 天然牧草陆续返青

  本报6月6日讯  (记者  霍晓庆)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呼伦贝尔天然牧草正陆续返青,点点新绿在原野上蓄势待发,迎接着崭新的夏季。

  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5亿亩,天然草场面积占80%,长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素有“牧草王国”之称。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各级林草部门紧密结合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现状,高质量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扎实实施草原生态修复,草原植被恢复明显,退化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据2022年秋季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草群平均高度36.69厘米,比2021年同期高5厘米;平均干草产量147.29公斤/亩,两项指标均为10年内最高。

  内蒙古实现还水于西辽河

  本报6月6日讯  (记者  张慧玲)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近年来,我区对西辽河流域开展常规化水量调度,加大生态流量下泄力度,严格落实水库生态水量泄放要求,实现还水于河。

  据悉,今年春季断流25年的西辽河干流通辽段来水,标志着2023年西辽河春季水资源调度取得重大进展,干流过水长度达135.15公里,向着干流全线过水迈出坚实一步。为了还水于西辽河,我区近年来相继印发水量分配、调度有关方案,细化水资源管控指标,落实“监全用水、管住取水、推进节水、减退超水、保障生态水”的具体实施要求,强化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对流域内32个大中型地表水灌区开展监测设施建设,完成33.47万个取水口核查登记,自2020年起共向西辽河主河道泄放生态水量8.17亿立方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3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4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
   第11版:科技
   第12版:旗县融媒
北疆 绿韵
【纵览】
不放牧的“花样生活”
随手分一分 生活美十分
城市边的“中国天然氧吧”
零碳物流园里的“新宠”
追逐风沙的日子
林草“百花园” 科普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