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逐风沙的日子

  □本报记者  张慧玲

  晴朗的午后,迎着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烈日与轻风,李锦荣的心情是矛盾的。他的工作需要风与沙的“热烈”,而他工作的目的,又是要减少风沙侵袭,让生态环境好起来。1980年出生的李锦荣是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站在黄河岸边,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黄河治理、任重道远。一定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李锦荣心中暗下决心。他开始对风沙入黄危害严重段开展入黄风沙过程及入黄量观测。从沙丘风蚀、输沙、下风向降尘,完成沙丘风沙输移及移动规律研究;从沙物质运动状态开展了蠕移、跃移和悬移观测;从空间尺度上,研究不同立地条件输沙及风蚀量;从时间尺度上,开展四季观测。出于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浓厚兴趣,十几年来,李锦荣一直凭着一股“倔劲儿”,在科研的沃土上深耕。别人对风沙避之不及,但李锦荣的工作就是追逐风沙。“我一手紧紧攥着记录仪,一边观测着集沙仪,一动不动地守在观测点上。这个时候顾不上吃饭,也顾不上满身都是沙子,一心只想着多搜集些数据。” 李锦荣回忆道。在乌兰布和沙漠,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寒风刺骨。沙漠深处,汽车无法行进,每天扛着仪器步行几公里到达测试地点。平日出去工作都背着水、馒头和榨菜,在风沙中吃一桶方便面都是奢侈的享受。正是凭借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精神,经过长期探索,李锦荣主持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出了冻结期沙丘土壤水分传输及风沙输移规律,完善了冻结期风沙输移规律,为合理估算入黄风沙量,控制沙害、保障河道健康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促进黄河流域风沙区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在风沙入黄过程与治理、荒漠无人机低空遥感风蚀与生态监测、沙尘暴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中,同样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各级政府、科研部门在经济生产、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决策部署,提供有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追逐梦想的日子里,李锦荣用双脚丈量沙丘,先后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自治区第十批“草原英才”、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3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4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
   第11版:科技
   第12版:旗县融媒
北疆 绿韵
【纵览】
不放牧的“花样生活”
随手分一分 生活美十分
城市边的“中国天然氧吧”
零碳物流园里的“新宠”
追逐风沙的日子
林草“百花园” 科普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