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催生北疆绿色新巨变

——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系列报道③
  □本报记者  霍晓庆

  核心提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内蒙古考察,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加强草原保护,强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标杆。而内蒙古,是这个标杆上最耀眼的存在。

  每年承担全国约40%的荒漠化防治任务、九分之一的造林绿化任务,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过去40多年,“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内蒙古大地上交织成的巨大生态防护网,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上的一座绿色丰碑。面向未来,内蒙古继续勇毅前行。

  种下沙区人的绿色梦  筑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令人心潮澎湃。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40多年的持续努力,内蒙古扛实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在祖国北疆筑起了绿色“长城”。

  一代代治沙人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参与和见证着这场绿色巨变。

  “只要睁开眼,满眼都是沙,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风吹沙埋,总有搬不完的家。”通辽市科左后旗牧民格日乐的记忆里,满是哀叹。

  “庄稼、蔬菜种不活,头天种进去,一场大风就连根拔起。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也是土黄色的。”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一辈人的回忆里,黄沙和贫困紧密相连。

  荒漠化制约着发展,一度成为贫困的根源。沙区人的心里,装着一个绿色梦。

  1978年,为在祖国北方建立一片巨大的防护林网,减缓沙漠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由此开启。

  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无疑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

  “宁可累死,也要和风沙战斗到底!”“三北”防护林工程,再一次点燃沙区群众的“逐绿”激情,北国大地打响了风沙阻击战。

  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换回200多棵树苗,向毛乌素沙地递出战书。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林树用3只羊换回一驴车沙柳苗,带着全家人吃住在沙窝子里,发誓种不活树决不回村。

  ……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人,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家园,与风沙鏖战,在内蒙古大地写下壮美绿色诗行。

  去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路上,车子“淹没”在比人还高的沙柳中。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他们回不去的家。

  站在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产业集镇人工垫筑的十几米高的观景台上,良田畦畦、绿树森森、花香阵阵……它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绿色王国。

  ■下转第7版  ■上接第5版

  库布其治沙成就,更是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国际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绿进沙退,山河巨变。沙区人的绿色梦,已然就在眼前。

  为北方地区披上“防护服”  为全国打造“碳库”和“氧吧”

  4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内蒙古的治沙历史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见证着这一恢弘的绿色巨变。

  面前,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背后,是绵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犹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将黄河和沙漠隔绝开来。这水、林、沙相拥的奇景,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起点,也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巴彦淖尔市开启了防护林建设的漫漫征途。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在黄河岸边,一条长154公里、占地18.5万亩的防沙林拔地而起并不断扩展延伸,有效阻止了沙漠东侵,减少了泥沙入黄。

  不只磴口县,在黄河穿越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黄河流经的广袤大地,一条条、一片片黄河锁边林、护堤林、生态廊道拔地而起,有效阻止泥沙入黄,护佑大河安澜。

  内蒙古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三北”防护林随之呈现出独特的生态防护网络:

  在茫茫沙漠戈壁,“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组合的防护林将黄沙重重包围封锁,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在河套灌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林网格局已经形成,80余万亩林子将农田紧紧护住,不仅改良了土壤,也守护了塞北粮仓。

  在平原区,公路两边、村屯周边、山郊荒野,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将大地染绿,生态好了,环境美了,动物多了。

  林网建设的独特性不止于“形式”,更在于“内容”。

  1979年,我国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8期工程进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内蒙古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突出防沙治沙这个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自此,每到植树季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来了,学校师生、部队官兵来了,农牧民也来了,各行各业都到了植树现场,内蒙古大地处处涌动着植绿的热潮,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治沙造林模式日渐清晰。

  一边造林,一边修复,“两行一带”、植物再生沙障、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工程模式和节水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成功研究推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等措施严格实施,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为我区生态环境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地披上了“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建设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林海:苍翠的樟子松林迎风挺立,脚下绿草松软如毯。

  在通辽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史上,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尤为耀眼。

  依托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工程项目,通辽市种植榛子、锦绣海棠等林果2500亩,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800亩,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牧草经济,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目标是生态效益,但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的支撑,它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深谙此理的内蒙古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40多年里,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不断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很多地区,“三北”工程所形成的经济林甚至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在磴口县,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致力于沙棘良种选育推广,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不仅应用到我区和巴彦淖尔地区,更是在全国15个省区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阿拉善依托全盟1700多万亩天然和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120多万亩,培育引进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以更大力度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书写内蒙古壮美的绿色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系列报道③
2023年高考拉开帷幕~~~
自治区人社厅~~~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频获国际国内大奖 展示立体多元内蒙古~~~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3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4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
   第11版:科技
   第12版:旗县融媒
催生北疆绿色新巨变
内蒙古16.36万名考生奔赴考场
把服务窗口前移到群众身边
深入基层调研 开出破题良方
中国绿色算力大会缘何在呼和浩特举办?
我区文艺迎来高光时刻
“太空种子”背后的兴安“芯”愿
呼伦贝尔完成播种 总面积近27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