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5月30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搭载实验项目中,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和引进的野生大豆、彩色小麦和荞麦种子实验材料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三粒小小的种子飞入太空,连着“国之大者”,藏着兴安盟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道路上为“中国碗”装更多“兴安粮”的志气与“芯”愿。
除了神舟十六号搭载的实验项目以外,在2020年和2022年,兴安盟的水稻、燕麦材料就分别参加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搭载实验项目被送入太空。目前,全部材料已播种,正在进行下一步研究,即将为兴安盟种业“增光添彩”。
积跬步,至千里。创新求变、攻坚克难、保护利用……“太空种子”是兴安盟育种事业发展的结晶与缩影,如今,兴安盟种业发展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蓬勃、茁壮。
良田千万亩,哪知育种辛。6月3日,在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科科长高欣梅正带领团队在试验田内进行研究作业。放眼望去,近千亩试验田被分隔成一个个几平方米的小方块,各种秧苗随风摇摆,近千块育种标识牌整齐排列,令人震撼。
“试验秧苗都是由研究员一粒粒播种,标识牌都是由研究员一块块插进土里的。试验最多的团队有8个研究员,要对100亩田地进行播种、栽培、记录,虽然我们辛苦,但能为兴安盟育种作出贡献感到很欣慰。”高欣梅质朴的话里没有表现出“种子上太空”后的喜悦和轻松,作为太空实验种子选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她仍然沉浸在眼前的育种试验中。她向记者介绍,送往太空的兴安盟荞麦种子早在12年前就开始进行试验了,如今她最期待的是“太空种子”回来后,能给兴安盟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惊喜。
近年来,兴安盟主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勇做种业振兴排头兵,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个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试点工作,充分验证了兴安盟研究的玉米、大豆生物育种新品种在增产、抗性及安全方面的优异特性,为全国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个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不仅是对兴安盟育种的认可,也给兴安盟科研人员压了重担,做好兴安盟育种事业是我们的‘芯’愿。”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兴健说。徐兴健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博士后,2018年到兴安盟工作以来,他潜心钻研,培育优质种子,在兴安大地收获着喜悦。
■下转第8版 ■上接第5版
“前不久,自治区科技厅公布了农牧业、能源领域第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名单,我盟创建的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是全区唯一一家水稻育种领域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徐兴健介绍,2019年以来,该实验室已经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技术攻关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水稻重大协同推广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不仅为兴安盟水稻“扬名”,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代育种,代代传承,兴安盟“芯”愿记录着兴安盟人民钻研的进程,也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心声。
“父亲,您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今天,我来到兴安盟,想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和您说说话。”
“我也十分想念你,想念和我一起奋斗的同志们,你在兴安盟建立工作站已经5年了,我们当初规划的目标实现了没有?”
“实现了!您提出的水稻亩产增产100公斤的目标,在2021年就已经超额完成……”
5月24日,一场特殊的对话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进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水稻之子”袁定阳与“袁隆平”元宇宙数字人进行超时空对话,汇报兴安盟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接棒父亲梦想,宣布“袁梦计划”升级到4.0版,助推兴安盟在推进高端水稻研发平台建设和延伸稻米产业链上再上新台阶。
“这5年来,我们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提高兴安盟大米亩产超过100公斤的目标已经初步完成,我们将继续为提高兴安盟大米的品质和产量,为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袁梦计划’,为‘兴安产 安心选’注入‘芯’动力,让兴安盟‘好味稻’香飘万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说。
2018年,袁隆平院士来到兴安盟,亲自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5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力将科技创新动能注入水稻“小切口”,努力做强农牧业“大产业”,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成果丰硕、喜报频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及试验基地相继落户兴安盟,提供“芯”动力。
立足兴安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科技优势,围绕“科技兴农、种业振兴”,兴安盟持续为打造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科技基础,一张成绩单丰满而又厚重。
2021年和2022年,兴安盟连续两年承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科研试点任务,承担试验面积470亩,辐射带动农户试点面积60048亩,占全国试点总面积的78%,涉及农户1375户,占全国试点主体六成以上。在全国达到了“三个最”,即:种植面积最大、农户主体最多、试点模式最全。通过两年对14个大豆新品种、20个玉米新品种的连续跟踪调查,验证了新品种的优良特性。
“目前我们已选育适合兴安盟栽培的优质大豆新品种10余个、玉米品种2个、水稻新品种10个。大豆有7个品系正在参加自治区区域生产试验;玉米有2个品系正在参加自治区区试;3个水稻品种通过自治区稻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6个水稻品系参加自治区品种试验。”徐兴健说,兴安盟的育种事业正在逐步助力兴安盟完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任务。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的形式,面向农村牧区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检测、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等服务,仅2023年上半年累计培训农牧民5000余人次,新品种新技术核心试验示范面积1万亩,技术服务覆盖面积超过150万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兴安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1783.6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达1689.36万亩,兴安盟正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通过装上一颗颗优质高产的“兴安芯”,为“中国碗”添更多“兴安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