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乌海,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从甘德尔山麓到乌海湖畔,从城区公园到美丽乡村,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铺展开来。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映照出乌海人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拼搏干劲,更见证了乌海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乌海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心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之大者”,始终把抓好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一体推进“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七治”举措,坚持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海力量。
播绿不止筑牢生态屏障
“我们住这儿附近,眼看着树茂密了,绿色也多了,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怡人景色,心情都不一样了。”每天清晨和傍晚,家住海南区康泰小区的王淑雅总会和老伴儿一起到海南区运动公园遛弯儿。
可曾想,这样一个郊游踏青、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2015年以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经过近几年的修复和绿化,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每年春夏两季,大片丁香、沙枣树、槐树绿满山坡,让人如同置身在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之中。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这几年,生活在乌海的人们明显感到城市绿量增加,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的滨水生态绿城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加入绿色生活的行列中来。去年以来,乌海市聚焦百姓所需所盼,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思路,“拆违建绿”“整治增绿”“见缝插绿”,建设了一批既贴近市民又美化城市的口袋公园。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了乌海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乌海市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曾经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60%。1976年建市初期,乌海市森林面积只有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0.38%。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生存发展,一代代乌海人以其坚韧的品质数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
从建市初期,乌海市便开始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乌海市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治理,乌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地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目前,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乌海市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为让城区处处有“园”,生活处处有“景”,今年,乌海市还将有序推进黄河沿岸滨河区域生态建设一期、二期(中央公园)和三期(滨河公园)项目;进一步优化全市绿化资源,高质量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保障“城市更新”建设有序开展,更好地让市民群众在绿色生态城区里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七项治理刷新城市颜值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5天,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质状况优;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51个,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水土保持工作连续三年位列全区优秀等次,完成矿区集中连片治理11平方公里……这是2022年乌海市交出的一份“绿色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近三年,乌海市累计投入资金42.78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364个,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下决心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以“治企”为抓手,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落实“双控”目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稳步推进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严把企业准入关,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全产业链群,力促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以“治矿”为抓手,建立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坚定不移推进矿权整合,狠抓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生产作业扬尘智慧管控,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
以“治路”“治车”为抓手,加强矿区园区公共道路养护,从严治理货运车辆超载、超高、不盖苫布等违法行为,完成矿区道路两侧封闭管理,加快推广公转铁、散改集、油改电等绿色运输方式。
以“治水”为抓手,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工业用水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
以“治气”为抓手,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库区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治理,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建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系统,形成“空天地一体”大气监测体系,实现对异常排污行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快速管控。
以“治场”为抓手,严禁各类物料露天堆放,清理“小散乱污”、非法配煤场87户,全面启动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建设,推动煤炭洗选企业生产规范化……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七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矿区,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各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低碳出行成为新风尚;路域环境明显改善,路容路貌颜值更高;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名片,城市绿量不断增加;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矿区、农区面貌焕然一新……在乌海,生态保护步履铿锵,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奋进,发展底色绿意渐浓。
“乌海市生态环境治理已由‘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劲头、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定坚决打破利益掣肘、破除治理顽疾。”前不久,乌海市连续第三年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观摩推进会,乌海市委书记唐毅动员全市上下再聚焦、再加力、再提速,力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乌海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五水共治”守护碧水清流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在漫长的岁月中,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乌海百姓,也让乌海拥有了“黄河明珠”这张金质名片。近年来,乌海市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水安全保障“五水共治”,有效促进人水协调、城水相宜、产水相适。
黄河乌海段全长105公里。为保护好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乌海市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同时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部门联动协作长效机制和全面推行河长制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152名,设置河道警长12名。去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310人次,实现了全市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都有人护。
水环境保护方面,乌海市严格执行黄河河道岸线、管控线、引导线的要求,严肃管控新的开发建设活动、“两高一资”项目、尾矿库建设批建工作,黄河滩区严格执行停建令、禁种令,1.1万亩禁种区域未种植高秆作物,提前一年完成20户68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占比为100%。
水生态修复方面,巩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谋划巴音陶亥滩区治理项目,结合盐碱地治理打造人工湿地。累计治理黄河干流岸线51.5公里、支流43公里,遏制河道淘岸水蚀。累计新增水土保持治理139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区域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水污染防治方面,乌海市持续开展水质监测,2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及自治区目标要求。严格落实“四控”措施,实现农药、化肥负增长。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消除沿黄工业固废渣场风险隐患,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水安全保障方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巴音陶亥和乌达区农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2.5万农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市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启动黄河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黄河海勃湾滨河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不断强化防洪措施、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乌海市年降水量16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200多毫米,在这里水资源的宝贵不言自明。为此,该市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动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在全区率先印发了《乌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双提升。配套制定了《乌海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从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生态量水而行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2022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1.4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