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治沙防沙用沙“一体” 生态富民强市“三赢”

如诗如画的额仑草原。刘克强 摄
西辽河干流生态补水如期实现。 王金 摄
绿满乡村。 张启民 摄
治沙人。华维光 摄
通辽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开工。张启民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刘克强 摄
昔日不毛之地,今日风光秀丽。 华维光 摄
绿色煤矿建设成果——扎哈淖尔露天煤矿。白敖敏 摄
牧民乐享草原保护带来的红利。 华维光 摄
最美山地草原。张力军 摄
  □郭洪申 许媛媛

  追青逐绿,绘就锦绣山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激励着通辽市广大干部群众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由此开启。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通辽市生态建设重要支撑,通辽市是“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地级示范市。自“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造封飞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工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辽市确定了“南治沙、中节水、北保护”的生态布局。一至五期工程全市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任务2566万多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69万亩,封山(沙)育林486.31万亩,飞播造林80.2万亩,退化林修复37.5万亩。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历史上,科尔沁曾是游牧民族逐水而居、逐草放牧的天堂草原。清末民初,科尔沁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科尔沁区域内天然林仅存378万亩,且多为次生林,森林覆盖率只有2.9%,历史上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其中,通辽市境内有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2.7%,占通辽市总面积的44.5%,全市138个苏木(乡镇)中90个苏木(乡镇)近200万人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

  沙化逆转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

  经过45年的持续奋斗,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尤其是极重度沙化面积减少了36%,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科尔沁沙地呈现“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通过防沙治沙,全市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山、沙“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地区通过治山、治沙,依托发展养畜、林果业,使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平原区通过农田林网建设,使1000多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产量净增20%以上。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收缩农牧业生产活动、搬迁转移农牧民得到有效保护,植被得以休养生息。防沙治沙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牧民致富达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沙化实现逆转。2014年,通辽市启动“双千万亩”工程,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4.51万亩,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持续向前推进。国家气象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十三五”末,通辽市境内科尔沁沙地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均呈现上升状态。全市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5%;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增加8.6克碳/平方米;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年平均增加1.3,其中,科左后旗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最高,达到72.9,库伦旗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幅最大,达到29.8%。全市易起沙尘指数呈下降趋势,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升且高于科尔沁沙地总体平均水平,平均最大风速由18.2米/秒下降到14.2米/秒,平均大风日数由22天降至19天。通辽市生长季降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93毫米;平均气温呈降低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年降低0.02度;固碳能力达500万吨,蓄水10亿立方米。

  人居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在推进国家、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的同时,通辽市围绕城镇村屯边、公路和河流沿线、厂矿园区等重点区域,不断加大增绿力度,着力为广大群众创造宜居、绿色、和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共完成重点区域绿化56.8万亩。以城镇村屯周边、房前屋后、街道村路、街角空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进行绿化美化,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30个,全市3000多个村屯实现绿化全覆盖;坚持公路修到哪里就绿化到哪里,将村屯和公路全部用绿化带连接起来,完成通道绿化35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通辽市先后有吴家堡村、东风村、东才村、建新村、三家子村、西六方村、民主村、保安嘎查、兴隆村、二号村、永和屯村、三合堂村、孟家街村、东乃营子村等村屯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千佳村”;双井乡、三义井乡、河西镇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科尔沁区、库伦旗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林草沙产业快速发展。科尔沁沙地拥有阳光、风能、旅游和沙子等独特的资源条件。多年来,通辽市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寓林沙产业开发于防沙治沙中,将发展林沙产业作为全市“九大产业链”之一重点推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农林草药等进行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着力打造集造林治沙、防沙用砂于一体的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林果、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种养等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以木材加工、果品、种苗花卉和绿色种养为主的林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商品用材林基地500万亩以上,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沙地葡萄、“塞外红”小苹果等为主的鲜果产业基地达100多万亩,山杏、大扁杏为主的干果类基地260多万亩,果品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林木种苗花卉培育面积10多万亩,每年提供种苗花卉2亿株,年产值达6亿元;蒙药材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蒙药材基地20多万亩,3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0亿元;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工业用砂相结合,从简单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转变,着力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已形成了以玻璃、矽砂开采深加工、水泥、砂砖为主要框架的用砂产业体系。福耀集团(玻璃)、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等一批规模用砂企业正在向高层次产业方向发展,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依托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独特自然景观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风能、光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400多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00多万千瓦。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通辽市每年约有30万劳动力从事防沙治沙事业,有大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济组织被吸引到了生态建设开发领域,主动投资承包治理荒沙荒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给安置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空间,增加了社会稳定因素。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对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社会安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程建设中,通过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保护环境、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罕山自然保护区等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而且还发展成为开展生态教育、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党员林、记者林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基地,也是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的阵地。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环境,人人珍惜环境,人人保护环境,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体系的良好氛围。

  持续发力 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多年来的防沙治沙经验教训让通辽人认识到,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持续发力,才能创造新奇迹,展现新作为。

  坚持规划先行。通辽市坚持把防沙治沙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列入对各旗县区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与保护,按照规划先行、分期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防沙治沙总体规划,每届政府都按照总体规划实施,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2011年,通辽市编制印发了《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1—2020年)》《通辽市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2014年,制定实施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4—2020年)》;2018年,印发了《通辽市贯彻落实“五个结合”推进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建设方案》,编制了《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规划(2018—2020年)》,启动实施了“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着力恢复昔日的科尔沁疏林草原景观,目前,“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坚持创新驱动。通辽市坚持把质量管理作为首要措施,既抓面上统筹、又抓点上管理,依靠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创新造林机制,确保包栽包活。全面推行专业队造林,采取“按株验收,按质论价”方式,对达到检查验收标准的造林地块,分期兑现造林工程款,确保包栽包活。严格建设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在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五统一”“五不造”原则,即统一整地标准、统一苗木标准、统一栽植标准、统一抚育标准、统一组织施工;做到设计不科学不造、整地不合格不造、苗木不合格不造、无水浇条件不造、无管护措施不造,确保造林质量。积极鼓励、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防沙治沙,把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对外招商引资的基础项目,出台了《关于加强招商引资造林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组织参与防沙治沙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公司化治理开发等多种治理方式,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承包沙地和荒山,兴办私营林场,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及各种非公有制组织共同投资的治理开发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涌现出了获得全国“五四奖章”“全国十佳青年农民”荣誉的席宝力高、宝秀兰、格日乐等一批治沙英雄和治沙模范。

  坚持治理保护并重。通辽市开展了森林资源清理整顿工作,完成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300多万亩;划定并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1089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1.8%,每年15.7万户59.2万农牧民直接受益。为切实保护好防沙治沙成果,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贯彻落实《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2022年,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严厉打击乱垦滥牧、乱征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辽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决定》《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自然保护区66个10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建立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3个,国家沙漠公园2个;实施了罕山、大青沟、乌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带、乌旦塔拉5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分别建设了珍稀乡土树种繁育基地、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鸟类放飞基地、野生动物补饲点、饮水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基地、站点,加快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高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坚持广泛宣传发动。通辽市广泛发动全市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事业,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新媒体,广泛宣传防沙治沙的重要意义,以及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绩、典型经验和做法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关心防沙治沙事业。通辽市绿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周活动,市党政军领导率先示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了中央媒体团“科尔沁沙地治理”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不断加强防沙治沙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和执法业务培训教育,“十三五”以来,共印发宣传资料20万余册,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执法人员10万余人次,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新阶段赋予发展新使命。6月11日,通辽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和6月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要求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按照“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到“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2%以上,固碳能力达到600万吨,蓄水11亿立方米。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稳步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建经济林基地55万亩,其中:以“塞外红”小苹果为主的水果类经济林5万亩;以文冠果、元宝枫、沙棘、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50万亩,力争总面积达到450万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科技
   第06版:通辽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青春号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治沙防沙用沙“一体” 生态富民强市“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