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13年后科技小院模式“走进”多份中央层面文件,开始上升为国家行动。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49家科技小院,是全国科技小院建成数量最多的省区。
小院虽“小”,依托的是涉农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孕育的是广袤乡村的美好未来,发挥着服务“三农”的大作用。
去年8月,《通辽市“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方案》出台,就总结推广科技小院建设经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等方面明确了科技小院建设的工作方向,为通辽市3家科技小院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连日来,记者走进内蒙古左中高粱科技小院、内蒙古库伦荞麦科技小院、内蒙古左中玉米科技小院,揭秘科技加小院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小院在村镇落地生根
小院一开始是没有科研力量的。
2013年3月,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有名的致富能手孙国祥,牵头成立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布淇浩嘎查和信综合种植养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从事红高粱、谷子等杂粮杂豆种植。因协会发展要求,2015年孙国祥牵头注册成立了科左中旗和信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协会+合作社+会员”的运行模式,现已发展会员3000多户。
如何让合作社走得更远?孙国祥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2年,他积极到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跑项目、找专家,建设一个科技小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1月,中国农技协批准建设“内蒙古左中高粱科技小院”(以下简称“高粱科技小院”)。
高粱科技小院以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农技协联合会为依托单位,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专家团队由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刘鹏教授、周亚星副教授、周伟博士以及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的王振国研究员、白乙拉图研究员、李岩副研究员、邓志兰副研究员、李默副研究员等组成。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博士周伟便是其中一员。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刚到高粱科技小院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林下种植高粱太高了,有没有更优异的品种?”布淇浩嘎查村民姜佐臣在高粱科技小院找到周伟,向他反应了这样一个种植问题。
经过调研,周伟和科研团队发现林下种植的高粱植株高度过高,而且种植密度偏低,水肥利用率不高,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正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自治区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依托,他们积极开展高粱新品种选育及引种试验,构建耐盐碱、耐涝高粱高产创建模式;在栽培方面开展优质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林下栽培模式、耐盐碱耐涝种植、不同生育期需水肥规律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相关科研工作。
“通过一年的种质筛选,自主选育高粱新品2个,引进高粱新品种30个,株高明显降低,种植密度明显增加,专属品种从原来的每亩8000株提高到1.6万株,平均亩产量由1000斤提高到1200斤,增幅10%左右。”周伟说:“很高兴,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真正落地在田间土地上,为当地高粱种植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2022年,在高粱科技小院带领下,红高粱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5万亩达到了5万亩,种植农户达到3000户,户均增收2000元。”孙国祥自豪地告诉记者。
“科技小院给我们带来了确确实实的好处。”姜佐臣说:“去年我种了6亩高粱,每亩地收入1000多块钱。”
目前,内蒙古民族大学高粱团队起草制定的林下矮秆高粱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已经报送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农业审定委员会进行审定,以期为科左中旗及周围地区开展林下高粱种植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规程。
与此同时,“西辽河平原高粱种质耐盐碱性鉴定技术规程”成功入选自治区市场监管局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抓服务、促增收是科技小院设置的初衷,科左中旗定期邀请各级专家人才到科技小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把科技小院变成了“实验室”。截至目前,高粱科技小院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20余次,培训农民400人次。
“今后,我们将围绕‘左中红高粱’品牌打造,从深挖高粱历史、宣传高粱文化、着力提升红高粱产业发展等方面,助推地方以高粱为主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杂粮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周伟对科技小院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驻扎科技小院的这段时间中,我们深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研究生余忠浩表示,要以高粱小院为中心,辐射带动巴彦塔拉镇高粱种植水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融合发展耕耘希望的田野
内蒙古库伦荞麦科技小院(以下简称“荞麦科技小院”)一头连接着内蒙古农业大学,一头连接着库伦旗平安村田间地头。连日来,荞麦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不畏酷暑,仍坚守在田间地头,进行复种荞麦的前茬燕麦试验地田间管理及燕麦生育期测定工作。
这些学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刘景辉、武俊英带领的研究生团队。无论节假日,团队都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
端午节前,武俊英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尹春带领研究生一行5人,风尘仆仆来到库伦旗扣河子镇平安村荞麦科技小院,对科技小院恒温干燥箱、植物粉碎机及电子天平等仪器进行设备调试,及时完成燕麦试验地田间管理及燕麦生育期测定环节,并对不同荞麦品种进行播前准备,以及试验地播前土取与地块测量设计工作。
6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平安村召开。会上,当地20余名荞麦种植户围绕荞麦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荞麦种植品种的选择以及传统种植经验等展开讨论。武俊英、尹春就种植户对荞麦良种、生产技术需求的疑问,进行了细致解答。同时,对荞麦产业发展提出新思路,提议将观赏荞麦与苦荞种植同步推进,发展集旅游业、种植业融为一体的荞麦产业文化发展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6月22日,武俊英、尹春一行在库伦旗藴绿菌业食品有限公司、平安村两委班子的协助下,完成了67个荞麦品种试种,为下一步采集各类科技信息赢得了时间。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背靠的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荞麦科技小院重点开展种植模式构建、高产栽培技术、新品种筛选及展示、化控技术、辅助授粉、绿色生产、菜粮兼用、一播多收、机收技术等栽培技术推广,使库伦荞麦产区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带动当地荞麦生产水平和单产稳步提高,实现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效、增收。”荞麦科技小院负责人尚海丽介绍。
眼下,位于“黄金玉米带”的通辽市玉米农田里遍野青绿,玉米进入生长关键期,种植农户正忙着管理水肥。内蒙古左中玉米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玉米科技小院”)抢抓时机,开启一场场科技培训班。
为不断提升玉米科技小院科技示范水平,有效发挥好产——学——研协同推广作用,小院工作者深入舍伯吐镇浩勒本召噶查,开展玉米的“两改一增二保”技术培训。
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们通过与农民之间不断的亲切交流,了解到了当地更多实际性的农业生产问题,农民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产量从而带动经济的提高。同时,培训使农民进一步认识了“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专家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点子。”花吐古拉镇四合屯嘎查的王玲玲特意赶过来。培训活动中研究生们认真听取每一位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和生育期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并亲自到农户家中,或乡野地头前给予农户专业帮助。农户也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分享给研究生们。
展望未来,通辽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理事长刘晓辉表示,通辽市科协将继续重点围绕推动肉牛等12个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建立科技小院,摸索出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协同发展的方式,促进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地方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手记
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通辽市把科技小院围绕重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对接,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人才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实现专家与农牧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技小院破土冒尖,用丰富资源、优秀人才滋养乡村、播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