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奈曼旗

田畴沃野里的新鲜事

  □本报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侯显峰

  行走在通辽市奈曼旗的田畴沃野,你会听到一个个“花式”土地经营模式的故事。

  创品牌,谷子免费种

  “只要种谷子,种地就和你无关了。”新镇山咀村的党支部书记于德海这样介绍“山咀小米”品牌的保护性举措。

  种地和农民无关?听着很新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山咀村是新镇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是久负盛名的中华麦饭石原产地。背靠储量庞大的麦饭石山,麦饭石水土的滋养,造就了“山咀小米”色泽金黄、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入口绵甜糯香等特点,这也是该小米近年来受到消费者认可和青睐的原因。于德海认准了这是一个打造本村小米品牌的机会,于是,他通过党支部领办种养殖合作社的方式,在村里建起了谷子种植基地和小米加工车间。

  “‘山咀小米’的品牌要保住,品质要有保证。怎么保?只能管住品种和种植范围。”为此,于德海想出了在本村地域内“种谷子免费”的招儿。只要村民种植谷子,就算是入股合作社了,合作社从种子、耕种、管理、秋收全免费,到了秋天,合作社也不强行收购,只是每市斤高于市场价1角到2角钱回收谷子。

  “价格高,自然都卖给合作社,我们不收本村以外的谷子。”于德海说,主要原因是收购价格和社员分红这两样占据了优势。今年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预计产量在45万斤左右,产值能达到260万元。

  惠民种,合作社代耕

  今年春季,新镇北大营子村和通辽军分区共建的“军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正式启动,让这个丘陵沟壑中的小山村见识了“只闻农机响,不见人来往”的春耕场景。

  5月上旬,一场“云过地皮湿”的小雨让吕朋东抓紧耕种村北山坡上一块25亩的旱田。只见一台大型农机在田里行驶,吕朋东则在地头悠闲地来回漫步。

  “这播种机和咱自家用的那种播种机不一样,不用人看着,种子不下来它会报警。”面对疑问,吕朋东解释。

  近几年,通辽军分区为包联的北大营子村投入资金120多万元,购买了9台大型农机和6台免耕机,成立合作社,让群众享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利好。

  “它播种精准、省籽、距离均匀,出苗后不用间苗。”说起免耕机播种的好处,吕朋东张口就来。

  “翻地、播种、收割,每项对村民都有优惠,就拿播种来说,今年全村播种面积约1.3万亩,每亩地至少省10元钱。”村党支部书记张祥明算起了节约账和收入账,“国家对大型农机具耕地还有补贴政策,除了优惠群众,我们合作社每年的收入也在20万元以上,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促增收,书记带头干

  39岁的仲志强在一片四面林带的农田里不断俯下身仔细观察着一株株绿苗,那是刚栽下不久的圆葱苗,眼下这40亩地的圆葱正在缓苗。

  杏树洼村的仲志强不是第一次种圆葱了,但上次栽种圆葱还是3年前。今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晋良的带动下,他种了大约100亩圆葱。

  “这两年圆葱价格还行,有几户村民跟着干的,少的二三十亩,多的上百亩。”张晋良说。

  杏树洼村耕地条件一般,沙地居多,稳定但收益不多的玉米一直占主导地位。如何让土地产生更大的收益是张晋良一直在探索的事情。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看到了种植圆葱的希望。此后,他一门心思研究和种植圆葱,带动了村里部分村民栽种圆葱。

  “投入大、产出高、有风险。”仲志强总结种植圆葱的种植特点。

  “总体来说,亩效益在3000到1万元不等,平均收入要高过玉米五六倍吧。”张晋良说。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张晋良负责技术、育苗和销售。据了解,在张晋良的带动下,该村先后出现了土豆、大葱等特色种植户,全村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1200余亩,亩纯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旗县融媒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收藏
田畴沃野里的新鲜事
甘草“生金”产业兴
【集市】
种好“灯笼红” 日子更红火
将群众诉求解决在“家门口”
养老不离家 服务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