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十年爱心传承 “国家的孩子”诠释大爱无疆

  □本报记者  娜仁呼  巴依斯古楞

  萨如拉罕  阿鲁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特殊困难时期,内蒙古收养了约3000名南方孤儿,亲切地将他们称作“国家的孩子”。

  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国家干部、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大家长途跋涉,争先恐后赶来收养这些孤儿。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陈有各类历史物件191件、“国家的孩子”人物图片80幅、影像视频资料4部。在这些图片和影像当中,记者找到了当年的“阿爸”“额吉”的珍贵资料,也探寻到了尘封在一代人心目中的记忆……

  走进展陈物品展厅,“国家的孩子”通拉嘎指着展柜里一双做工精美的蓝色丝绸面料绣花鞋,讲起了她的故事:

  “这双鞋是我亲生母亲留给我的唯一物件,我穿着它来到了草原。后来,底子穿破了,我的草原母亲给我纳了皮鞋底,这双鞋承载着两位母亲对我的爱。”

  通拉嘎是苏尼特左旗人民收养的170多名“国家的孩子”之一。今年65岁的她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

  60年的草原生活,让本应是江南温婉女子的通拉嘎早已变成了淳朴的草原女儿。“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大草原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通拉嘎说。

  是您为我敞开怀抱

  是您赐予我甜美的微笑

  自从有了您

  辽阔的草原啊

  我再次生在幸福的天堂

  美丽的草原是我家

  我是个幸运的人……

  这首叫做《幸运的人》的歌,歌词出自与通拉嘎一同来到草原的“国家的孩子”其中一员道·满都日娃之手。

  “从小到大,父母双亲永远把最好的都留给我,真是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如果没有父母收养,如果没有上千名像我父母一样的草原人民用大爱接纳我们,哪有‘国家的孩子’今天如此幸福美好的生活!”道·满都日娃老人眼含热泪地说。

  2010年8月,由道·满都日娃首倡,在通拉嘎等朋友的支持下,他们成立了“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协会从成立时的70名会员发展为如今的200多名,会员从苏尼特左旗扩大到内蒙古各盟市和旗县,其中有牧民、退休老干部还有新一代年轻人。他们尽自己的力量对孤儿、残疾人、老弱病人给予资助,并积极参加一些爱心活动。

  在此次采访中,与道·满都日娃、通拉嘎一同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还有乌仁高娃、乌达巴拉、陶格斯三位老人。

  “母爱是最无私的。我们成立爱心协会,力所能及地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就是为了把草原母亲给予我们的爱传承下去。”乌仁高娃老人说。

  “可不是嘛,我们这一生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来到草原,在额吉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如今,我们有义务把这种超越民族和血缘的爱传递给社会,让这种正能量汇聚成团结友爱的大潮。”乌达巴拉老人接过话茬说道。

  2016年12月,道·满都日娃收集了全区范围内170名“国家的孩子”的故事,用半年时间写就40万字的初稿,于2019年正式出版。她用文字将这段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佳话记录下来,让这段佳话永远流传。

  “当年去江南水乡寻亲只想看看生我的地方,我的父母在这片草原,我的根也在这片草原。在我心里,苏尼特草原是天下最美的地方。”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的陶格斯老人忆起往昔,感触满满。

  如果说,是草原和草原人民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那么她用一辈子的心血为草原的孩子们传授知识,送给他们走出草原深处、接触大千世界的“金钥匙”。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他们之中许多人像陶格斯一样当了教师,有的做了公务员,也有的人从养父母手里接过牧羊鞭,成了地地道道的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上成家立业。

  如今,“国家的孩子”都已步入老年,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为了把过去60多年发生在这片草原上感人肺腑的故事永远留存,苏尼特左旗修建了这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3年9月,该基地被命名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如果您有机会到基地参观,一定会和记者有共鸣。这共鸣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爱无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中国工会十八大内蒙古代表团抵京
六十年爱心传承 “国家的孩子”诠释大爱无疆
中秋国庆假期全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打造光伏产业链
台湾青年曲艺演员交流团赴我区参访交流
内蒙古这对亲兄弟亚运会双双斩获奖牌
汽车“坐”火车 去往莫斯科!
让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杜敏:30余载,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止
“心计划”让老人老有所安
“双节”期间我区公路日均车流量66.25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