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启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豁达的处世态度,也是明悟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欲望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从内心涵养一汩清泉,才能在诱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做到金刚不坏。

  当然,“淡泊”“宁静”绝不是为了求清净,也不是消极懈怠、无所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却有澄清天下之志,励精图治、鞠躬尽瘁;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钱学森多次拒绝“导弹之父”称呼,说导弹是千万人的事业,自己仅是沧海一粟……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虽一生淡泊名利,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以天下为己任,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

  常言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实中,有的人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人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人浅尝辄止、投机取巧……要想做到“淡泊”“宁静”,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最根本的是力戒浮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色之魅,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潜心静气、求真务实,方能行稳致远。(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平直则必准绳 方圆则必规矩
以高品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汽车产销稳步增长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让“静音车厢”成引导文明乘车“火车头”
对虚拟主播监管不能缺位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