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洞见】

对虚拟主播监管不能缺位

  ◎张国栋

  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虚拟主播走向大众,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之中,为诸多行业带来业态变革。极具特色的数字人虚拟主播频频亮相电商直播、新闻播报、展览讲解等场景,其不仅在外表、声音、神态等方面拟人程度极高,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有助于延续网络视频和直播行业良性发展态势,且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除了直播带货之外,数字人虚拟主播还在广电融媒等领域“上岗开播”,在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各类传媒机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新变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主播,涉及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制作。虚拟主播在视听平台的运用,提升了相关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以及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对于重构服务场景和传媒行业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虚拟主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个别虚拟主播不时爆出违反公序良俗的恶性行为或言论;另一方面,部分技术提供方的制作水平不高,造成虚拟主播粗制滥造、形象同质化等问题。

  数字人虚拟主播虽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方向,但监管却不能亦步亦趋脱实向虚,而是应当不为“虚拟”遮望眼,脚踏实地动真格,既给行业开列出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也要给数字人虚拟主播戴上“紧箍咒”。

  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去年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列入了参照执行的范围,明确了虚拟主播在直播中的行为规范。今年5月,短视频平台抖音发布《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提到使用虚拟人进行直播,必须对相应的虚拟人形象进行平台注册。使用已注册的虚拟人形象进行直播时,必须由真人驱动进行实时互动,不允许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进行互动等。

  虚拟主播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提防“泥沙俱下”。有关部门应及时跟进产业发展趋势,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应加强对虚拟直播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明晰平台方、运营方等各方权责,对症下药、拾遗补缺,在消除各种直播乱象的同时,提供更多高智、高质的虚拟主播,促进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国计民生。

  可以相信,随着监管力度加强、技术水平提高,数字人虚拟主播将以低投入、高产出、续航久的内容生产模式,推动相关行业朝着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多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平直则必准绳 方圆则必规矩
以高品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汽车产销稳步增长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让“静音车厢”成引导文明乘车“火车头”
对虚拟主播监管不能缺位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