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馆之宝

(二十八)
  三彩陶双鱼瓶   富贵有余

  □穆秀珍

  藏品:三彩陶双鱼瓶。

  年代:晚唐。

  质地:唐三彩。

  规格:高23厘米,底径8厘米。

  特点:三彩陶双鱼瓶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双鱼作为瓶的造型,鱼的口、目、鳞一应俱全。鱼口即瓶口,双脊为双系,双脊间留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方便使用者把瓶子提起来。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两鱼中间各有上下两个小翅,形象逼真。器身表面施有绿、黄、褐三色釉。鱼身大面积涂抹了绿色釉料,表现出鱼的勃勃生机;鱼的眼、口周围点抹黄色釉料,胸部鱼鳞涂抹了交错的黄色釉料和褐色釉料。三种颜色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无论从哪一角度观赏,均可看到两尾刚刚从水中跃上岸、鳞光闪闪的鲤鱼。

  渊源:三彩陶双鱼瓶1975年出土于扬州扫垢山唐城遗址。“鱼”“余”谐音,寓意富贵有余。双鱼瓶形制始于汉代,最早作为贮酒器使用,称为“双鱼榼”。“榼”《说文解字》解释为“酒器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家园三绝》有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在汉代低温釉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三彩”,是“多”的含义,不限于三种颜色。唐三彩的烧制要经过两道工序:在1100摄氏度左右高温下烧出素胎,然后在胎体上挂混合釉,再次入窑进行低温烧制,使釉料中的氧化铜呈绿色、氧化铁呈赭色、氧化钴呈蓝色而熔化。

  点评:双鱼瓶用淡红色胎,釉色鲜艳,是南方三彩器的特征。三彩陶双鱼瓶不论在形象刻画,还是釉色点染方面都展示出我国唐代陶瓷雕塑工艺的高超水平。

  藏所:南京博物院。

  战国带钩  包金镶玉

  □周小丽

  藏品:包金镶玉兽首银带钩。

  年代:战国。

  质地:银、金、玉、琉璃。

  规格:长18.7厘米,宽4.9厘米。

  特点:据考古资料记载,带钩通常只有4厘米至8厘米长,而文中包金镶玉兽首银带钩长18.7厘米,非常罕见。该带钩1951年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辉县在战国时属于魏国,固围村是魏国贵族的墓地,带钩的主人为魏国贵族。带钩以白银铸造,呈琵琶形。钩身铸出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于钩身前后两端,作相背的对称排列,形似牛首,双耳呈扁环状。长尾鸟居钩身左右两侧。钩身正面镶饰白玉玦3枚,于中轴线上排列。在玉玦中心,各嵌一粒半球形琉璃彩珠,俗称“蜻蜓眼”。钩身前端镶嵌白玉雕刻的鸿雁头形弯钩,作为钩首连接衣带,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

  渊源:带钩在古代起到腰带扣的作用。古代的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系带子固定衣服。丝带容易打结,兽皮制成的革带则比较硬,需要用带钩连接。带钩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

  带钩出现于战国时期,鼎盛于汉朝,之后经历了一段衰落期,到元、明、清时期再次升温。

  关于带钩,还有个历史故事。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为扶持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大臣管仲箭射齐国公子姜小白,正好射中他的带钩,姜小白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来,姜小白成为齐国国君,也就是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这就是历史上的“带钩之约”。

  点评:包金镶玉兽首银带钩虽然尺寸比普通带钩长,但在制作时以修长的鸟身作“S”形盘曲回旋,转角处理上运用圆角过渡的手法,弱化了凝重感。整器以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工艺,将不同材质、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结合,制作华美,纹饰繁复,是目前所发现战国时期金银工艺器物中的上乘之作。2013年,该带钩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藏所:中国国家博物馆。

  晋公盘  父爱满满

  □程磊磊

  藏品:晋公盘。

  年代:春秋晚期。

  质地:青铜。

  规格:高12厘米,重7000克。

  特点:晋公盘是晋文公时期特制的青铜礼器,距今约2600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盘平底浅腹,类似平底锅。盘上方两侧有两耳,底部有3个跪着的人像作为支柱。他们动作一致,手臂托着盘底。

  最吸睛的是盘子里面,仿佛是一座小型“动物园”。盘壁内侧,均匀分布着4条浮雕的小鱼;盘底正中央是一对浮雕龙,2只龙盘绕在一起,成圆形;龙上是一只立体水鸟;盘底还有浮雕的乌龟、圆雕的青蛙……

  圆雕的动物都可以360度“自由活动”。比如,鸟嘴能开合,乌龟的头可以伸缩……这便是2600年前中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水平!

  渊源:晋公盘是一件“私人订制”的嫁妆。2600年前,晋文公为远嫁楚国的女儿孟姬专门制作了该盘。盘内壁有7处铭文,每处3行,共183字。铭文详细记录了晋文公嫁女之事,并追溯晋国先祖的功绩,抒发了晋文公治理国家的情怀,彰显出晋国的昌盛。晋文公还嘱咐女儿,作为楚国国君的嫡妃,要整治好家室,昭显万年,藩翰晋国,世代不断永保此器。

  晋公盘整体采用分铸铸接的方法,先制作附件,然后将其放入陶范中,把动物体内的轴与盘体进行铸接。这些轴大体上分为两种:青蛙体内是简单的蘑菇形转轴,其他动物的轴则做成可以转动的榫卯结构,顶是圆锥形的榫头,动物内侧设凸出的卯口,中间有非常窄的间隙。这样既能保证“动物”可以多角度活动,又能保证它们不会从轴上脱落。

  这些“动物”还有着美好的寓意。鱼、蛙都是多子的动物,寓意多子多福;乌龟、水鸟寓意健康长寿。

  点评:在这件直径40厘米的青铜器上,工匠以巧夺天工的技艺,打造出一座充满童趣的“水上动物园”,既寄托了晋文公夫妇对女儿的祝福之情,又有护佑女儿在他乡平安健康之意。晋公盘,堪称2600年前父亲宠爱女儿的“天花板”。

  藏所:山西博物院。

  鹰形陶鼎  举世无双

  □卜显军

  藏品:鹰形陶鼎。

  年代:新石器时代。

  质地:陶。

  规格: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特点:鹰形陶鼎呈驻足站立的鹰造型,鹰眼圆睁,嘴呈钩状,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鹰腿构成稳定的三角支点。鼎口呈圆孔状,鹰前胸为鼎腹。

  渊源:鼎是古人发明的蒸煮食物的用具,其结构为上部成碗状或锅状,下部由3条腿支撑,便于烧火及蒸煮食物。鹰形陶鼎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女性墓葬。1993年6月,北京首次申奥期间,该陶鼎在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02年1月,该陶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点评:鹰形陶鼎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器物。在已发现的仰韶文化文物中,乃至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鹰鸟类造型的陶器迄今仅见此一件。该陶鼎采用写实的手法雕塑创作,设计巧妙,造型协调,结构简洁,形态逼真,将鼎形器物的特征与鹰的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既保持了鹰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和谐统一,是原始制陶工艺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杰作。鹰形陶鼎不仅反映了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制陶技艺,而且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在造型艺术审美方面的非凡造诣。

  藏所: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形器口彩陶瓶  七窍玲珑

  □马小江

  藏品:人形器口彩陶瓶。

  年代:马家窑文化前期。

  质地:陶器。

  规格: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特点:人形器口彩陶瓶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圆雕人头像为瓶口,人像披发、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个小穿孔,腹以上施淡红色。

  渊源:人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大地湾。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伟大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彩陶为特征。绚丽精美的甘肃远古彩陶,是黄河文明序章中最辉煌的部分。甘肃彩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在黄土高原西南麓的陇山山前地带,渭河将两岸冲积出肥沃的土壤,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纯净细腻的土质,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良的陶土。这不仅使陇原一带较早的产生了陶器,而且成为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更早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大地湾文化。大地湾出土的这件人形器口彩陶瓶,宛如穿着红衣的美丽少女。

  点评:人形器口彩陶瓶用细泥红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的美少女形象。以雕塑与彩饰浑然一体,极其自然,充分体现出5000年前人类的聪明才智。

  藏所:甘肃省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二十八)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收藏
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