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五个千万”工程 实现“五大治理目标” 发展“五大生态产业”

强力推进“三北”工程 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生态建设见成效。张启民 摄
“塞外红”苹果。张美娜 摄
通辽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张启民 摄
羊草收割。 杨雪 摄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现场观摩。李秀峰 摄
断流25年西辽河水头到达主城区。刘世轩 摄
探索推广光伏+治沙模式,立体化发展生态产业。史俊 摄
  □郭洪申

  10月29日,通辽市召开全市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现场会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全市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安排部署如何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会议采取“现场观摩+集中开会”的形式进行。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科左后旗巴胡塔山水工程项目区、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区建设和保护情况。会上通报了全市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解读了《推进“三北”工程  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意见》,对当前和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认为,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既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解决通辽生态问题的重大现实需要,是建设现代化通辽的应有之义。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竭忠尽智谋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正在推进实施的山水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是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经成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哨战”。要强化交卷意识,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决战决胜姿态,坚持质量与进度同步提升、建设与管理双向发力、督导与服务同频共振,从严从实、高质高效抓好项目建设各项任务,确保两大工程圆满收官。

  会议要求,通辽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必须在这场硬仗中打主攻、当主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使命担当,切实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为“国之大者”,科学编制规划方案,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分类施策防沙治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高质量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通辽贡献。

  锲而不舍 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全市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9%。历史上的科尔沁沙地号称八百里瀚海,由于人为扰动少,没有过度开垦和放牧,与科尔沁草原融为一体,形成了森林草原沙丘相间的自然景观。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开荒种地、超载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林草植被日益退化、土地逐渐沙化,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度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

  为摆脱风沙危害,从1978年开始,通辽市坚持把防沙治沙、保护生态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

  沙化土地实现良性逆转。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的“两结合两为主”生态建设方针,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2004年中科院监测显示,通辽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良性逆转;全国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2010—2019年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呈现双缩减趋势。

  初步构建生态防护体系。经过40多年的接续努力,全市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积增加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47%,比1978年提高了10.57个百分点;草原面积稳定在266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比草原退化最严重时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市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500万亩农田、2000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全部绿化,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初步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林草沙产业快速发展。多年来,通辽市坚持寓林草沙产业开发于防沙治沙中,将发展林草沙产业作为全市“九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推进,着力打造集治沙、防沙、用砂于一体的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木材、特色林果、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种养等产业已成为沙区的支柱产业。全市商品用材林基地500万亩以上,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以“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达100多万亩,以山杏、文冠果、元宝枫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近300万亩;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建立中草药材基地20多万亩,30多个品种;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工业用砂相结合,从简单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转变,形成了以玻璃、矽砂开采深加工,水泥、砂砖为主要框架的用砂产业体系;以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独特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风能、光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400多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00多万千瓦。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林草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持续发力 高质量推进沙地综合治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部署要求和《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高质量推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结合实际,通辽市制定了《推进“三北”工程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意见》。

  总体布局: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思路,按照“三大战区”(南部3个旗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核心战区,北部2个旗为生态保护修复战区,中部3个旗县区为农业节水生态巩固提升战区)进行布局。利用8年(2023—2030年)时间,全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2023—2028年为建设期,2029—2030年为巩固提升期。

  总体目标:到2025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流动、半固定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防沙治沙成果巩固成效明显。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52.32%,森林覆盖率达到21.65%,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到2030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胜利结束。全市沙化土地全面有效治理,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全面优化,风沙危害全面有效遏制。

  力争实现“五大治理目标”: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54.68%,森林覆盖率达到24%,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实现10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全力实施“五个千万”工程:千万亩综合治沙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推进904.73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对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化土地,采取营造锁边林与建设植物再生沙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机械阻沙,通过植物自身发育形成沙障群落,加速沙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增加固沙植被稳定性,阻止沙地扩展蔓延;对植被稀疏的固定沙地,应用“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模式,采取营造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人工补播草种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减少中度、重度沙化土地比例,降低土地沙化区域土壤风蚀量。重点依托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并积极争取“三北”六期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力争2024年完成综合治沙工程任务189.99万亩。

  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对已经得到基本治理沙地中的1010.4万亩林地,在现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质量。主要采取综合抚育(包括抚育采伐、灌木平茬复壮、中耕除草、松土扩穴等措施)、封禁保护、补植补造、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包括经济林嫁接改造、樟子松嫁接红松等)等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加大缺苗断条农田防护林带的补植补造力度。针对水资源缺乏现状,严格要求补植低耗水、耐旱的乡土树种,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加大对山水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的补植补造和保护力度,巩固好建设成果,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和资金,力争2024年完成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任务212.18万亩。

  千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对固定沙地及有明显沙化趋势中植被相对较好的992万亩草原,主要采用退牧还草、围封禁牧、轮牧、休牧、人工草场、补播改良、毒害草治理等技术,通过选择乡土草种补播,优化草地群落结构;对集中连片的中度或重度退化草原进行围封保护,实施全年禁牧,让退化草原休养生息,加快植被修复速度,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力,不断增加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大对山水工程的补充完善和保护力度,巩固好建设成果,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和资金,力争2024年完成草原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任务208.32万亩。

  千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对沙区内1066万亩耕地进行节水改造提升,优先将其中的687.1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提升年节约农业用水量。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各方面因素,围绕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强化农田防风林网建设,调整和优化沙区耕地种植业结构,采取留茬、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防止耕地进一步退化、沙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相关工程项目和资金,力争2024年完成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任务86.93万亩。

  千万头只牲畜舍饲半舍饲养殖工程。发挥区域生产要素优势,在北部草畜平衡区实行休牧轮牧政策,发展半舍饲养殖业;在沙区严格执行全面禁牧制度,发展舍饲畜牧业。积极向上争取畜牧业相关项目和资金,确保到2025年全市舍饲半舍饲牛羊养殖规模达到千万头只以上,其中:牛养殖规模400万头以上,羊养殖规模600万只以上。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适当扩大全株青贮玉米面积,加强紫花苜蓿、羊草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棚舍(圈舍)以及精准饲喂、饲草收储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施畜牧业建设。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生产,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创建一批高效集约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辐射带动标准化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改造升级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

  治沙致富 实现生态与产业共赢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适度有序发展“五大生态产业”。

  积极发展林药产业。依托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林药产业;大力支持林产品产业加工转化,以产品带市场,延伸林果产业链条;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等资源发展中蒙药材产业基地,推动高品质中蒙药材及其产品的生产应用。

  积极发展饲草产业。探索引草入沙新路子,选用羊草、苜蓿、披碱草、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和锦鸡儿等饲用灌木,建设优质人工牧草生产基地,增强饲草料供给能力,为实施舍饲半舍饲的生产方式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大力发展草种业,培育建设“育繁推”一体化草种市场,在推进防沙治沙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优美自然景观,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

  积极推广光伏产业+治沙模式。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能资源,以歼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重点,利用好科尔沁沙地天然植被恢复良好和立地条件较好的优势,一体化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固沙治沙工程,以植物固沙为主,机械固沙为辅,推进光伏开发与沙地治理一体化发展。重点在科左后旗、奈曼旗、库伦旗等地区,围绕沙地核心区集中连片推进光伏规模化开发,在沙地边缘居住区推进光伏分布式开发。采用高效先进的光伏技术和产品,探索推广“林光互补”“草光互补”光伏+治沙模式,板下、板间种植多年生牧草和灌木、中草药材等,立体化发展生态产业。

  积极探索开发林草碳汇产业。围绕“1+N+X”政策体系,将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配套政策体系。努力探索林草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科学有效推进林草碳汇生态产品“变现”,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多措并举 激发科学治理新动能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全面推行林长制,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对旗县市区实绩考核范围,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与保护。强化上下协调、部门联动配合,共同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成立专项督导组,对歼灭战全程监督指导,对存在任务落实不力、工作进度缓慢、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相关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加大问责追责力度。

  科学规划,统筹整体推进。全面摸清科尔沁沙地现状,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管控的基础上,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发展思路,科学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总体规划,明确治理任务、时间表、作战图。

  分类施策,实施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依托“三北”工程、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针对不同沙化程度、地类属性、立地条件等因素,科学施策、精准治理、逐一歼灭。

  严格保护,巩固扩大成果。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加大禁垦禁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保护制度。加强林草执法队伍和基层执法力量建设,深入开展禁牧休牧执法专项行动,对破坏生态红线、乱开垦、滥放牧和违规开采地下水、超载过牧、违规发展林下经济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坚决保护并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合理开发,治沙致富。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业。根据通辽市自然资源禀赋、林草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重点发展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和木本粮油经济林2个优势产业,2023年完成2个优势产业基地建设7万亩,力争到2030年,新建经济林基地55万亩。积极研究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林木种苗花卉、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实现群众增收、大地增绿。

  加大投入,活化体制机制。积极协调争取“三北”、重点区域绿化、植被恢复、经济林补贴等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和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积极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支持企业及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林草沙产业基地,融合沙地治理与林草产业,逆向拉动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征程上,通辽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定必胜信心,发扬“三北”精神,全力打好这场歼灭战,奋力书写通辽市防沙治沙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实施“五个千万”工程 实现“五大治理目标” 发展“五大生态产业”~~~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强力推进“三北”工程 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