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 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

  ◎籍海洋

  用好政策、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我们就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眼下,内蒙古秋收已基本结束,希望的田野上颗粒满仓、成果斐然。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探索出盐碱地生态治理新“稻”路,耐盐碱水稻连续5年亩产超千斤;扎赉特旗应用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进行种植,刷新我区大豆单产纪录;通辽市采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玉米产量明显提升……不断传来的丰收喜讯,彰显着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的实力和底气,见证着全区各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8个粮食规模外调省区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内蒙古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内蒙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点站位定位、统筹谋篇布局,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今年以来,内蒙古更是积极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综合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改变传统种田场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交出“丰盈大国粮仓、保障粮食安全”的亮丽答卷持续发力。

  藏粮于地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既要稳住耕地面积,又要提升农田质量。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台账,守护好我们脚下的良田沃土。进一步做好“地”的文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增产改造,通过深入挖掘草原、森林、荒地和戈壁、沙漠潜力,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着力提升农业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村民利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不但提高了播种精准度和种植效率,还从源头上减少种子浪费;在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种植户运用智慧“气象站”精细作业,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在通辽市开鲁县,无人驾驶拖拉机开进田间地头,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窥一斑而见全豹。北疆大地的生动实践表明,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找准种子、设备、农业技术突破点,把农业科技运用到粮食生产各领域各环节,“中国碗”里的“塞外粮”才会装得更多更满、成色更足更好。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这为我区进一步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提供了政策支持、注入了强大动力。用好政策、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我们就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阿拉善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乡村振兴
多讲接地气的大白话
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 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
医养结合服务指南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适老公交” 让老人出行更暖心
在检视整改上狠下功夫
为预付式消费套上法律“紧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