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库伦旗乡村排球联赛真是火了,从7月份开赛以来,持续了3个多月,队员年龄跨度也非常大,从17岁的小伙子到63岁老人,群众自发组建的队伍达到88支……”连日来,在通辽市库伦旗,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总绕不开排球。
“排球联赛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农牧民把日常娱乐的关注点从手机、麻将、扑克牌转移到了积极向上的排球赛事上,极大提振了农牧民精神风貌。”库伦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帅说,旗里计划以后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比赛,把昂扬向上的乡村新风尚发扬光大。
乡村文化活动火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乡土文化的“厚积薄发”。这其中既是乡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更是当下农牧民在富起来之后,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村排”“村晚”,建设村史馆、草原书屋,开展文化节、特色民俗活动等,不仅丰富农牧民的日常生活,提振人们的精神面貌,还开拓了乡村消费的新空间,促进了乡村经济稳步提升。
今年29岁的金海是库伦旗茫汗苏木哈图嘎查人,平时爱好广泛,喜欢唱歌、也钟情于各项体育运动,而最让他痴迷的便是打排球,在今年的排球联赛中,他也被评为最佳二传手。“其实在这次比赛中能当二传手既高兴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二传手要准确预判对方的传球意图,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和大家协同作战是很高兴的事儿,不仅提高了球技,也结识了很多球友。”说起比赛,金海憨厚的笑容里带着深深的热爱。
一直以来,排球在库伦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库伦旗北部地区,每个嘎查都有一个排球场、至少有一支排球队,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会来一场排球赛。
农牧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文明素养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无论是村民登台当主角的“村晚”,还是举“全村之力”筹办乡村体育赛事,都展现出新时代农民自信、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
初冬时节,走进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西老藏营村文化大院活动室内,村里的“文艺能手”正在演奏乐曲,台下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以前农闲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村里晒太阳、打扑克,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大院,我们干完活聚到一起听听二人台,特别开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村民李利平笑得合不拢嘴。
西老藏营村多年来一直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文化振兴,通过村史馆、文化节、特色民俗活动、文化大院、文化墙等载体,在塑造乡风文明、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下足功夫,走出了一条村民和善、村风和谐、村容整洁的特色之路。
“‘富口袋’和‘富脑袋’两手都要抓。”在采访中,记者听到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一幅幅山水与人文共美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坚持以文铸魂,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让草原书屋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围绕“读有书屋、学有指导”工作目标,当地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农时、农情、种养等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惠农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村民手中,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科学书屋”。同时,每个书屋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和1名协管员,帮助更多村民成长为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型农民。目前,草原书屋各类图书有20000余册,每月有500余人次借阅,真正实现书屋“时时有人管、天天有读者”。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就显著,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到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从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到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从开展乡村阅读推广,到打造农民体育赛事品牌,这些举措既为丰富乡村文体活动、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也潜移默化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