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壤改良成效明显 盐碱地成为新粮仓

  □本报记者  肖璐

  初冬时节,走进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天空高远湛蓝,白云朵朵飘浮,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在当地盐碱地治理项目区,3675亩葵花喜获丰收,工人正抢抓有利时机,收集晾晒、分级装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这些优质葵花籽将先被运往赤峰市葵花交易中心,再销往全国各地。

  “看我们这里的葵花籽质量多好,一亩地收获400多斤!”西拉沐沦苏木胡日哈嘎查村民张凤友高兴而又感慨地说,“今朝金灿灿,昔日白花花,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

  张凤友口中的“白花花”,是当年因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而撂荒的过去时,当地百姓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收入却少的可怜。2020年巴林右旗政府在西拉沐沦苏木率先引进清华大学和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盐碱地进行试点治理。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决定先治理3.6万亩盐碱地,涉及西拉沐沦苏木益和诺尔、胡日哈等嘎查。通过三期治理,最终可实现补充耕地面积约3.3万亩。

  在村民的疑惑中,清华大学和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达林台嘎查30亩盐碱地开展示范试验,通过治理,盐碱指标pH值从9.5降低到8左右、盐分降低到1.1‰左右;经过优选,进行水稻种植,亩产达到500公斤,且生产的大米呈弱碱性,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

  待到秋收时节,村民们的疑惑一一有了答案。盐碱地上不仅种出了水稻,而且长势良好、产量较高、效益喜人,种植户分外高兴,令其他村民羡慕不已。

  2023年,胡日哈嘎查盐碱地治理区把3675亩葵花作为耕种作物,经过测产亩产达200公斤。盐碱地大面积改良成效显著。预计到2025年,将全部完成巴林右旗盐碱地项目区3.6万亩的治理任务。

  昔日不长棉和粮的撂荒地,如今华丽变身百姓致富“聚宝盆”。巴林右旗将利用盐碱地治理项目盘活撂荒地,蹚出农民增收新路子,让“共富列车”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驰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阿拉善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乡村振兴
〖看台〗
小村文明风 满眼皆新景
贴心的“大米书记”
葡萄产业兴 拓宽增收路
〖速读〗
产业发展“牛路子” 鼓起村民“钱袋子”
土壤改良成效明显 盐碱地成为新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