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之美者 中国玉

  中国人自古就崇玉、尚玉、佩玉、赏玉、藏玉,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美的化身。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为“石之美者”。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美誉。中国的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又有了新的进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出现了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体现。汉语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意思是任何一块好的玉石,只有经过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编者

  □穆秀珍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璀璨夺目的。在古代,玉可以作兵器、配饰、祭器、礼器。儒学出现以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人格象征。古代君子佩玉,用玉的品质规范道德,用鸣玉之声约束行为。清代乾隆时期,玉材丰富,由于皇家提倡和社会需求,玉雕艺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这件珍藏于首都博物馆御制诗洗,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皇家玉雕。

  诗洗外凸内凹,成椭圆五瓣花式,一侧雕琢齿状卷叶形为柄,足为六角花形。工匠巧妙依着诗洗的花瓣琢刻乾隆皇帝五言诗“天方瓜样伙,此器肖瓜形,瓤讶留斯白,皮宁籍彼青,一花承妥帖,五瓣列匀停,贮水郑门市,擎浆裴驿亭,种疑召家圃,泣匪楚王庭,绵瓞虽徵雅,宾夷亦惕经”及“乾隆甲午伸春月御题”款。

  诗洗也叫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瓞”指的是小瓜,意思是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寓意子孙昌盛,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传统的瓜瓞绵绵图案有两种,一种是瓜连藤蔓枝叶,一种上还有蝴蝶图案,取“蝶”与“瓞”同音。

  文中诗洗成器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整个器形华贵大方,青白玉质,匀净无瑕,细润透光,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玉器中的珍品。

  黄玉独角卧兽  惊艳时光

  □孟丽娜

  君子如玉,温润清雅。杭州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黄玉独角卧兽,成为宋代玉文化多元发展的鉴证。黄玉独角卧兽,是典型的宋代瑞兽摆件,玉质通透,色泽清黄。瑞兽呈匍匐状,正视前方,颈部略向后倾斜,独角向后高高扬起;鼻翼两侧装饰勾云纹,下巴细刻一撮胡须,双耳弯曲下垂贴于脑后;脑后及耳下部刻划3缕长鬃,垂于两侧;背部以连珠纹推磨出浑圆的珠状脊骨;兽尾分为3缕贴于臀部左右,四肢弯曲,四爪雕有长而尖锐的三趾。展现了宋代玉器细致、写实的艺术风格。

  “玉,石之美者”。大自然赋予玉石彩虹般的颜色,红色鲜艳而热烈,白色优雅而纯洁,绿色生动而明亮,黑色庄重而神秘。黄色玉是比较珍稀的颜色,属玉中之珍。《本草纲目》记载:“玉有润心肺、养五脏、柔盘强骨、利血脉等功效。黄玉,晶莹剔透,柔和如脂,质地细腻、滋润,以色黄正而骄,润如脂者使其身价不菲,是玉中珍品。”

  宋代玉器艺术是在隋唐五代玉器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前代对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思想,突出地表现了严密、完备的礼制。宋代也是玉器从王室贵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转折点。

  黄色的美玉,仿佛让人看到世间万物在时间的长河里,历经蹉跎和变迁后的蜕变。它的存在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鱼化龙玉佩  活灵活现

  □程磊磊

  在中国史前玉器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文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就是玉器。其造型特征、雕琢工艺及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密、硬度高、色泽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形制一般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玉器造型重点部位突出,有神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以动物造型比较常见,如熊、龙、龟、云、鸟等,而玉龙玉凤更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关于龙的玉佩器物中,鱼身龙头形器物非常罕见。文中是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碧玉鱼化龙佩,鱼身龙头,似带微笑,造型别致,是为“鱼化龙”之象征。器身褐色沁天然密布,玉质碧绿,碧玉鱼化龙的唇部有一个对钻的圆孔,用来穿绳。整器用刀简练,直接勾勒出一幅活灵活现的鱼龙神形。外形神韵古朴、包浆光润,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鱼化龙是鱼身龙头的龙,这种鱼龙互变形式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鱼化龙典故出自《大荒西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鱼变为龙的早期形态。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神似,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红山文化玉器多通体光素无纹,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纹饰天然、造型繁多的红山玉器,对中国玉器源头的认识和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白玉臂环  金玉结合

  □周小丽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人爱玉,是骨子里的。北宋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歌颂超凡脱俗、圣洁永恒的爱情,古往今来,传唱不衰。这种令人向往的“金玉结合”,在文中唐代镶金白玉臂环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臂环又称臂钏、臂箍,是古代女性佩戴在手臂上的装饰品。文中镶金白玉臂环1970年出土于西安,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臂环出土时装在莲瓣纹银罐里,罐盖墨书“玉臂环四”。

  臂环以金质铰链将3段弧形白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白玉外侧雕琢成圆润的凸棱状,两端均包以金质兽首形铰链,双兽的吻部正好交合于中轴。铰链内侧用金钉铆接,由3个中空的圆穿扣接,穿内置金轴铆接相连。白玉臂环可以自由张合,合之则圆。合口处金轴为双条形插销,球形钉帽,末端闭合与圆穿内置横档相扣合,防止插销脱落。销钉既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又不会完全脱开,便于佩戴时的开启与闭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细。

  盛唐作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风格,有着豪放开明的时代特征,在与外来服饰的大胆结合中,出现了可以显露手臂的艳丽服饰。

  这副镶金白玉臂环利用黄金、白玉等不同材料、不同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使白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

  西汉玉杯   温润千年

  □朱卫东

  文中是西汉时期的角形玉杯,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杯口呈椭圆状,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体由上至下逐渐收拢,在杯尾卷曲处形成翻卷的浪花形。杯底有绳索式尾,缠绕在杯体下部。外壁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云纹内饰一只威风凛凛的独角夔龙振翼飞舞,修长俊美,环绕杯身。历经2000年风雨沧桑,角形玉杯依然温润。

  夔龙,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灵之兽。《山海经·大荒东经》这样描述夔龙:“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龙纹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自商代晚期开始,夔龙纹是青铜器、玉器主要纹饰之一,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汉代玉器上的夔龙纹通常被描述成具有鱼身、虎爪、鹿角和龙头的形象,具有细腻、生动、神秘的特点。

  汉代是我国玉器沿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玉雕工匠们根据玉石的外形拟形,让玉石的自然属性和后天工艺得到最大融合。这件角形玉杯由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杯壁厚薄均匀,光滑似釉。全器雕工细腻丰富,综合运用了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充分显示这一时期的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运用、技巧发挥等方面日趋成熟。玉杯上的纹饰线条挺拔俊秀,夔龙纹、卷云纹、连涡纹相互交织,布局巧妙,层次分明,特别是“S”形的夔龙纹,动感十足。

  角形玉杯1983年出土于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赵眛墓,同期出土的还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龙虎合体玉带钩、玉舞人等244件玉器。此杯是目前已发现的汉代唯一角形玉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现存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鄂尔多斯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收藏
石之美者 中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