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疆文化的一扇明亮窗户

  □张锦贻

  在2023年的《北国风光》上,我们看到,各民族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描述北疆的广袤草原、丰沛良田、大小河溪、茂密森林、深邃湖泊。令人体验、体悟到祖国疆土的广大,且大而齐整、大而有序,东西气候的多变和变而利于生产、变而有了风景。也令人体察、体认到民族的多样,以及多而和谐、多而共同;各民族生活的丰富和相互的交往交流、彼此的交汇交融,使人具象、具体地感触、感觉到百姓的勤俭、社会的进步;使人真实、切实地感知、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真心、真挚地感应、感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牢铸就、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共进情意的久久践行。而在诸多作品中,更是生动、形象地阐释、阐发了长期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内蒙古各民族特有的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把共产党员思想信仰、理想信念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变为现实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在振兴、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扬出自信奋发、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变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故事。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题材,以新的艺术格局、新的表现方式,在新时代展示出银装素裹又绚丽灿烂的新的北国风光,昭示出历史悠久而焕然一新的北疆文化。

  基于此,细细地阅读、品读,就可见这一年中每一期《北国风光》上刊登的文章,都不是一般地描述北国风光,更不是平凡地表述北疆文化。作家们都以自身独有的某个视角,以及隅于北疆的民间和民族意识,又糅杂北方各地的风物和风情,写出本土本地的特色,写出族群聚居或几个民族杂居各个不同的民俗特征。他们的写作,更多地深入社会改革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的变化,切近时代和历史。无论是区内、区外的作者,都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生命意识,并由此展露着北疆各民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地域特色和生活特征。一个小小的副刊包含着大大的视域,一个窄窄的文艺副刊版显现出阔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景象,在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形钩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气质、气度。

  呼伦贝尔女作家艾平,常常从生于斯养于斯的北疆知识女性的亲身经验与个体领会出发,创设出多重维度的隐喻,掺进了虚实的对照与文体的糅杂,以探寻更为深邃的生命世界。如她的《赤芍芬芳》,无论是叙事景象还是话语表达,都颇具鲜明而异质的风格。写芬芳的“赤芍”,是额尔古纳地区牧场的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原的交错地带的坡地上。虽是野生,却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名贵、娇艳的中草药。说它难得,虽不刻意渲染,但,平平常常的叙述中却出人意料而又顺乎自然。作者写道:“排除被食草动物啃食,一棵野生赤芍从生根发芽开始,先在百草葳蕤的日子里,长得娉娉婷婷,直至开出娇艳婀娜的鲜花来,这个进程也很漫长,需要5年冬去春来的时间。”无须多写,写明5年的生长期就够了,写出坡地上长成一棵药草的岁月就如一个婴儿长成幼儿一般就够了,作者能联想到这样的描摹就够了。这篇散文令人在切切感怀、深深感动中,感叹于北疆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宇宙观、生命观。题目中“芬芳”二字,内容浅显,内涵深邃。她的《夭夭灼灼狼毒草》《绿野长风》《在草原上漂游的云朵》,都异曲同工,又都独具一格、别有韵致。在这些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最美好不过、最美妙不及,把草原上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共同体状态,以及日常生活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把游走的羊群描述为“在草原上漂游的云朵”,把羊儿与当年的牧羊知青之间心心相连、息息相通的情境描写为相互间的心领神会,描绘成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心智沟通,这样的具体、生动地描绘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生活情景,写出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在生活日常中的交融交汇。

  显然,北疆文化是一个宽泛而又具体的概念,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交流相融、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建伟大祖国、共守祖国北疆、共创美好生活,使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化。《北国风光》每一期都旨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每一篇作品都意在传播北疆文化精气神,令读者心明眼亮,高风昂然,正气浩然,爱心跃然。又如辛灵的《风吹过草原》,写草原上淳朴开朗的人们和相依共生的万物;如林子的《阴山记忆》,写阴山的山体、山脉、山势、山沟,天然地写出阴山横亘东西、屹立在中国正北方的浩渺山域、壮美神韵,写出它独特的地理功能、厚重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融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林子的另一篇《巍巍大兴安岭》,写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雄鸡之冠、贯通东北直抵华北、山脉绵延森林广袤的大兴安岭,写出它在我国地形地貌中成为传统的北方农牧分界线的重要方位,凸显它在我国自然人文中形成的巨大的森林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特殊地位。文中,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相统一。作家写道:“生于万物而坚实不动,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这就是大兴安岭。”北疆文化的深邃内涵尽在作品的感性知性理性的抒写之中。其他如武永杰的《樟子松画廊》、高坚的《对一条河流的回望》,都将北疆文化展现得更加丰富和丰厚。而几位区外著名作家的作品更使北疆文化显现得无比朴实和充实,如阿成的《北疆纪行》,梁衡的《梦回塞上》《土炕》《城中草原畅想》等。

  《北国风光》的作者们还从不同视点、不同侧面写出现实生活中透露出来的蒙古马精神。如赵琳的《赛马之恋》,表现草原人对赛马的心爱、钟爱、深爱,凸显赛马中人马一体、一心向前,敢于进取的精神。如艾平的《深夜进城的马群》,写草原上人与马相依为命,人们即使身居城市,即使是在静到深处的秋夜,只要听到滚雷般的脚步声夹杂着喘息和嘶鸣由远而近,就可以断定是马群来了。而当草原的牧草被雪覆盖,马儿灵敏的鼻子闻到了城中河滨草地青草的清香,就会远道而来。马群对人们的深情依恋,人们对马儿的真情依靠,构成了游牧文化的深沉内涵。又如阿古拉泰的组诗《白马长风,一路擦亮驰骋的光荣》,以昂扬的精神、嘹亮的声音,让全世界都看见:“蒙古马出征了/以它的勤劳它的勇敢它的骁勇/一路驰骋一路追风/一日千里一路追风/蹄花开遍辽阔大地/世界睁大了眼睛”。以“驰骋”这个词概括一种奋进的姿态、一种进取的神态,将北疆文化的神韵表达得十分鲜活、鲜明。

  阅读2023年每一期《北国风光》,坚毅坚韧的蒙古马精神,洋溢在内蒙古各民族各方面的实践中。王占义的《沙漠中生长的绿色》《沙海绿洲吹浪去》,写库布其沙漠由漫漫黄沙、莽莽沙海治理成幽幽绿原、长长林带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写蓝天、绿海、明湖、金沙和光伏、风电交织而成的新时代北疆荒漠巨变的壮美画卷,写21世纪掌握高新科技的中华各民族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无可比拟的创造力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尽在其中。王占义的另一篇《携书传友谊  生态共谐行》,更是以放眼世界的目光,来看库布其治沙模式的全人类意义,来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诸多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另一位作者王樵夫的小说《像石榴籽一样》,又讲了一个种树治沙的内蒙古故事。作品巧妙地扩散了北疆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面,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心弦震撼。

  《北国风光》,北疆文化的一扇明亮窗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出彩
   第12版:收藏
北疆文化的一扇明亮窗户
文字里的风光
行走在大地的词典里
一抔甘洌的山泉
大河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