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核心提示】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本源和精神本质,呈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承续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实现“第二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

  □狄鸿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中国古代典籍看,“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中出现过“物相杂,故曰文”“天下文明”等描述,唐人孔颖达注解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中华先民对文明的最初定义,彰显出多元通和、合和共生的认知概念和审美理念,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包容性特征,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与文明观。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孕育和持续发展也因此有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中华民族的生息家园由喜马拉雅山巅下的东亚大陆铺展开来,西有浩瀚高原,北有广袤大漠,东南处山海之间,西南则山丘绵延。中华大地的诸多地貌类型为中华先民的生存和繁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进入文明社会进行了必要准备和文明要素的积蓄。文明的本质可以被概括为“社会化”,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多样的生活环境使中华先民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中华早期文明“满天星斗”般的格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形成可久可大、根深叶茂的中华文明。在各族人民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本源和精神本质,呈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承续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历史是包含创造性的叙事,历史叙事创造了共同体记忆和共同体经验,构成文明社会持续之基石。中国历史中形成的“天下观”“大一统”“民本观”“义利观”等阐释,都需要在时代的文明语境和文化逻辑中实现。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对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要素、历史表现、历史机理等进行研究,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在守正创新中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是中华民族创造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形成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继续取得成功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法要旨。守正方能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新方能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实现“第二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守初心使命、坚定脚下的路,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还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充分解放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注入不竭动力。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必须以中华文明大格局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让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持续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由中华民族的开放姿态和包容胸怀所涵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体现了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创灿烂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丰富深刻,中国人口的大流动、大融居特点更为鲜明。我国各民族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紧密契合,更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

  从古至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保持生机和活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统,秉承天下情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大力推广磴口模式 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营造良好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