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回顾防沙治沙历史进程,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践中,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接续奋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推进系统治沙、有序引导协同治沙、大力弘扬治沙精神,成功打造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了智慧力量。
磴口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始终坚持科学治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践证明,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背后蕴藏着强大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力量。一方面,通过整合防风固沙、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有机结合,用好草方格、种好防护林,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另一方面,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统筹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协调统一,实现在治理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此外,围绕防沙、治沙、固沙、护沙、用沙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多重价值共同实现进行科学研究,坚持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不断强化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
磴口模式的创造力在于全面推进系统治沙。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支撑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联性,决定着防沙治沙事业不能只关注沙,而且还要研究风和水、还要种好树和草。从系统治理的视角分析,磴口模式牢固树立了多要素协调匹配的全局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大局观,自觉将防沙治沙放置于区域整体格局中进行检视,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其结构变化,系统编制发展规划,科学设计治理方案,分类调节要素配比,谋求实现自然资源禀赋要素及结构相协调,从而有序推进荒漠生态系统多重价值共同实现。
磴口模式的凝聚力在于有序引导协同治沙。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通过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荒漠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沙区市场准入制度等举措,磴口模式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序引导协同治沙。按照“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磴口模式逐步打破“产学研用”衔接匹配的瓶颈,不断拓展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动沙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光伏、饲草、中药材、经济林、有机农业等产业发展,以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等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相继在磴口落地,肉苁蓉产业光伏治沙双碳绿色发展模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应运而生。
磴口模式的感召力在于大力弘扬治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在磴口,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战严寒、斗酷暑、顶风沙、冒风雪,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片孕育着勃勃生机的绿洲,用热血铸就起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在磴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防沙治沙英雄事迹,为实现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积聚动能。磴口模式源于一代代防沙治沙人的艰苦实践,凝聚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新时代防沙治沙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强大精神动力,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
岁月峥嵘,初心无悔;历史沧桑,使命永恒。新时代新征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为新时代防沙治沙人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学习推广应用磴口模式,就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将防沙治沙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在防沙治沙新征程上继续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为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干部、助理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