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的王冠惊艳了岁月

冠饰呈半球体,上面浮雕着4只狼和4只盘羊相互咬斗的图案。
冠顶是只鹰的造形,鹰首和颈部是绿松石做的,整个身体锻造成老鹰展翅的形象。
鹰顶金冠饰 冠顶高7.3厘米 冠带长30厘米 周长60厘米 共重1394克
冠带末端分别浅浮雕张嘴露牙的卧虎,四肢内屈、腹着地、头下垂、作温静之态的卧马,还有一只卧羊。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郑承燕

  在内蒙古博物院四楼边关岁月展厅,记者见到闻名遐迩的“镇馆之宝”——鹰形金冠饰。这件距今2000多年、金灿灿的王冠,给人第一眼的感觉不仅是华丽,更是俏、巧。

  中华民族文化中鹰的形象,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先民们认为鹰是神的化身,奉其为神鸟、天鸟、神鹰。鹰还象征军容的威猛和战争的胜利。《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姜太公在武王伐纣战场上的威猛形象时,就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杨”的描述,赞扬姜太公英勇奋战,像展翅的雄鹰。

  鹰,不畏风暴,翱翔蓝天,象征自由、勇猛、力量,被称为天空之王。在古代游牧部族的文化中,有大量与鹰相关的造型艺术,鹰形金冠饰便是其中之一。

  鹰形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屈肢羚羊形金饰、火焰形金饰、刺猬形金缀饰、虎形金缀饰等金、银牌饰200多件。器物上都浅浮雕着虎、狼、马、羊、鸟等动物形象以及虎咬羊、狼咬羊等动物咬斗的图案。专家分析,这批2000多年以前的珍贵金银器,从数量及制作工艺看,绝不是普通的匈奴人所有,尤其象征权力的鹰形金冠饰,它的所有者应该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活动于此地的匈奴贵族或部落酋长等级的人。

  鄂尔多斯地区在古代是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集团频繁争夺的地盘之一,历史上土方、鬼方、戎狄、林胡、楼烦、义渠、匈奴、突厥、党项、契丹、女真等部族都在这里活动过。鄂尔多斯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优越的交通位置,是联接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通道。因为频繁的贸易往来,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物产,“成就”了鹰形金冠饰。

  鹰形金冠饰的出土特别偶然。1972年冬季,一个像往常一样平凡的日子,家住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76岁的王美子到阿鲁柴登附近的沙窝子里挖龙骨准备卖到中药铺换钱 ,一锹下去,感觉碰到了硬物。他扔开锹,扒开沙土,出现了箭头、棱形铁棍、甚至还有纯金打造的器物。王美子不敢再挖下去,连忙跑回村里向邻居讲述自己的“奇遇”。

  王美子的“奇遇”消息传到当时的伊克昭盟教育局,该教育局又把情况反映给当时的内蒙古文化局。内蒙古文化局组织文物工作组实地勘察,发掘出匈奴墓葬,鹰形金冠饰抖落2000多年尘埃,重见天日,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胡冠”。

  每一件文物都像时间的刻度,站在鹰形金冠饰前,和文物对话,与历史相知,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版图片、视频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旗县融媒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旗县融媒
【致读者】
文化融合的魅力
谁的王冠惊艳了岁月
我是来自 战国的鹰
群雄争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