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振兴路上“她力量”

  □本报记者  李国萍

  在家中,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她们是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她们用智慧、技能、韧性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我家果园能有今天的收成,全靠张主任的帮忙,是她给了我们发展的底气!”果农骆兴国口中的“她”是兴安盟突泉县国有林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林业高级工程师张艳青。

  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的张艳青,离开课堂便投身林果产业,一干就是30多年。

  “我这一生都与果子打交道,从未想过改变。我的愿望就是带领广大果农发家致富,让岭上果常飘香。”张艳青说。

  进入冬季,张艳青也不闲着。这几天,她正走访果农,看防寒措施是否到位,并为他们讲解果树冬春修剪技术,为来年稳产增收打下基础。

  突泉县林果栽培历史悠久,是发展寒地果树主产区。然而,由于当地干旱缺雨,加之前些年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严重挫伤了果农生产积极性。1998年起,张艳青开始推广应用深坑整地、坐水栽植、地膜覆盖、ABT生根粉等多项抗旱节水技术于果树生产,使果树抗旱能力明显增强,成活率及长势也有很大提高。从那时起,她便一头扎进林果业一线,带领队员对果园、果农实行技术承包,从规划设计、苗木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各环节全程跟踪指导,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给果农在技术方面吃上一颗“定心丸”。

  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张艳青总结探索出了一系列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特色林果业标准化进程的新路子。几十年来,她推广应用果树优良新品种达3万亩、果树经济林抗旱丰产栽培技术6万亩。目前,已有约2万亩果树进入结果期,年均生产鲜果约2.6万吨,增收6000万元以上,受益果农达500余户。

  骆兴国还记得自家果园建成那天,张艳青亲自挖树坑、定行距、测株距,全程边干边教,认真叮嘱着果树种植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弄得浑身是土。如今,骆兴国果园的果树成活率能达到98%,2023年秋天,她仅卖沙果就赚了3万余元。

  为了能第一时间解决果农的问题,张艳青还专门建起了专家与果农共享的“突泉县果业联盟”微信群,只要果农有问题,发到群里,第一时间就会有专家回应。目前,联盟已纳入果农近200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区各地切实加强妇女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着力“引”、重点“育”、全力“帮”,用好用活女性人才,不少女能人、女村官已经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心骨、领头雁。

  “妇女群众不仅心灵手巧,还特别有韧劲。既能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实现自身价值,更能激活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尤其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传播道德礼仪等方面,女性显著的性别优势更有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成为基层强大的‘稳定剂’。”赤峰市林西县妇联主席吴婧这样评价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半边天”作用的女性人才。

  “欢迎进入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来自我的家乡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的特色玉米皮文创产品玉米皮贴画……”近段时间,林西县妇联好物推荐官不定期在抖音直播间介绍这个已经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村民孟显荣用玉米皮编织的坐垫、线筐既精致又实用。在她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们参与到这份事业中,一批批订单让废弃的玉米皮实现了价值蜕变。

  代云平是该县大井镇中兴村一名农村妇女,同时也是镇里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的技术骨干。“以前农闲时候就是在家闲待着,现在订单不断,有要玉米皮拖鞋的、颈椎枕的,一年家里活儿不耽误,还能挣不少零花钱。”代云平高兴地说。

  近年来,林西县把玉米皮手工艺品制作作为全县重点文创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妇女”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统一购置原材料、统一价格回收、统一外部包装、统一定价销售、注册商标,实现了玉米皮文创产品的品牌化运作。

  截至目前,该县玉米皮文创产业已覆盖5个乡镇、14个行政村,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到14类、60多个品种、13000余件。累计有9500余名妇女参与培训,培养出技术骨干30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5000余元。

  扎根广袤农村,实现自我价值,她们有的是新兴职业带头人,有的是技术能手,有的是乡村干部……

  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很多妇女群众离开乡村,又回到乡村;她们怀揣梦想,又扎根现实;她们奉献青春,又无悔青春。

  2018年5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如霞积极响应家乡号召,回到曹碾满族乡任职。5年来,她视村民为亲人,竭尽全力为他们解难事、办好事,用心用情扛起曹碾满族乡十七号村村支书的重任。

  该县天成乡三道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燕芳,鸿茅镇白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白瑾,永兴镇兰麻夭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将伟,同样作为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她们毅然回到家乡,在美丽乡村、广袤山野挥洒着最美青春。

  在刘燕芳看来,作为年轻基层女干部,检验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就用乡亲们的“笑脸”来衡量。只有把群众不敢说的真事、不愿说的难事、不便说的愁事了解清楚、掌握具体,就能找到奋斗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旗县融媒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旗县融媒
致读者
看台
振兴路上“她力量”
剪纸润乡风
让家乡荞麦走出“深闺”
“鲜花经济”铺就致富路
土豆变“金豆” 村民日子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