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尔多斯高新区“三链”融合迸发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玉琢  毛锴彦 

  通讯员  刘宇光

  又到年终盘点之时,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鄂尔多斯高新区”)依靠厚植创业环境、孵化创新项目、培育优势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人才引进与创新发展成绩单——9名个人、1个团队入选自治区2023年“草原英才”工程;引进葛世荣院士、首位“双聘院士”武强院士,在国家领军人才引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新引进66名高层次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学院相继落户高新区……

  鄂尔多斯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卢文秀说:“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新材料、纺织科技、生物制药、数字经济是鄂尔多斯高新区的五大主导产业,我们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在产业招商中同步招才引智,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

  鄂尔多斯高新区编制“产业链图谱”“产业招商地图”“产业招商手册”,聘任20位知名企业家和高端人才担任“双招”大使,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圈开展招商,与龙净环保、万裕科技、东风柳汽、万界数据等44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成功签约,协议总投资约630亿元。

  目前,鄂尔多斯高新区围绕产业链已建成自治区级创新平台41家,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辽宁工程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206所、中国能源报鄂尔多斯能源经济研究院、国家碳计量中心鄂尔多斯分中心等研发机构随着产业项目纷至沓来,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于2022年9月揭牌,重大科研项目已经排满了日程表。该院执行院长王国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研究院以6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开展了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遥感大数据研究、厚煤层绿色开采等7项重大课题。今后3年的攻关方向,将围绕煤炭智能开采、煤系伴生资源精准开采、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等鄂尔多斯亟待破解的难题展开。”

  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发布投用我国首台(套)新能源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载山”,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相继转化特种蜡、氧化蜡、高碳醇、烷基苯等一批重点研发成果,鄂尔多斯羊绒重点实验室新增第6项国际标准,科创平台能级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

  目前,高新区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其中自治区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国家级21人。高新区现有自治区研发平台4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人才总量突破2000人。

  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杜芳瑜和硕士学历的妻子方怡是高新区机关今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二人原本打算在深圳工作。今年7月,鄂尔多斯市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校园招聘会,当看到鄂尔多斯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创业环境后,他们欣然选择了“暖城”。

  杜芳瑜说:“鄂尔多斯市高新区未来的产业布局与我的专业契合。同时,这里将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落细,从职级薪酬、购房补贴、生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营造出‘暖心留人’的氛围。”

  去年至今,高新区兑现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资金1030万元、兑付61个人才团队项目扶持资金359.63万元、兑付科技专项资金1.87亿元。通过举办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会、开展“高新人才草原行” 研学活动、创办人才“创新沙龙”,为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各环节、各类人才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组织人才科技政策、高企申报、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的专题培训27场,参训人员4000余人次。

  鄂尔多斯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将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当作立区之本,通过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畅通人才“引育留用”渠道,正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视界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要闻
稀土高新区实现“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呼伦贝尔聚焦保供暖提升民生“温度”
乌海228个“红色服务团”为企纾困解难
自治区首例膝关节胶原蛋白诱导自体软骨成形术成功完成
开启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全国最大露天矿排土场光伏项目一期并网发电
锡林郭勒盟:“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鄂尔多斯高新区“三链”融合迸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