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内蒙古博物院三楼交融汇聚展厅看到了久负盛名的国宝级文物——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立刻被它雄浑而温润的光泽“俘虏”,不由暗自惊叹——700多年前,工匠小宋是怎样一气呵成,烧造出这件惊世绝鼎!
“小宋自造”钧窑香炉出土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附近,这里是辽代的丰州城故址。辽代的丰州城,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916-926年),是辽朝廷对北方各族人民贸易的榷场,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之地。元代,这里的贸易仍然很繁盛。
历史的车轮一路向前,1970年12月的一天,一位农民在丰州古城遗址内平整土地,突然发现2个窖藏的黑釉瓮,一个高67厘米,一个高78厘米,瓮口被平底铁锅盖着,铁锅已经锈蚀。瓮中有6件精美的瓷器:钓窑香炉1只、镂空高座双螭耳瓶一对,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一对、缠枝莲纹瓶1只,各个釉色晶莹、造型美观。当时,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师生正在白塔村参加劳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专人把这批窖藏送到内蒙古博物馆(今内蒙古博物院)保存。
这6件瓷器,不论是钧瓷还是龙泉瓷,共同的特征是器型大,胎骨厚重,这种雄浑的作风是元代瓷器的基本特征。香炉上的龙、凤、麒麟等花纹装饰,也是元代常见的题材。3件龙泉窑瓷瓶,底部都承托着瘦长的莲瓣纹装饰,也是元代的风格。由此,考古专家们判定,这批窖藏是元代瓷器。
这批元代瓷器中,刻有“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15字铭文的钧窑香炉,打破了“钧不过尺”的定律,是罕见的钧窑珍品,更是我国国宝级文物。
细看香炉上“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考古专家们发现,“巳酉年”的“巳”似乎是个错字。因为在我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没有“巳酉年”这一说法,“巳”应该为“己”,己酉年是公元1309年,属于元代时期。当时,元代已建立政权30多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方面包括烧瓷手工业发达,烧瓷工艺水平很高,所以“小宋自造”钧窑香炉的问世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香炉铭文中,到底是“巳”还是“己”,这个瑕疵丝毫不影响香炉的价值。1972年,香炉在北京展出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连连惊叹“这是世界绝鼎!”20世纪80年代,有关专家想请江西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复制一个“小宋自造”钧窑香炉,结果众多专业匠人看了真品后纷纷表示:这个香炉的烧制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无法复制。
1999年4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999-3《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全套4枚,一版4张。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北宋出戟尊、北宋尊、元·双耳炉、元·双耳连座瓶。其中,元·双耳炉邮票的图案就是元代“小宋自造”钧窑香炉。
钧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命运却跌宕起伏。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得名于北宋徽宗时期。徽宗在禹州神垕附近古钧台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位列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工艺被赞为“火艺之花”。后来,随着北宋灭亡,钧窑停产。
到了元朝,国家安定下来,工匠们开始恢复钧瓷烧造技艺,但相比于宋朝,元朝工匠烧出来的钧瓷胎骨厚重、釉薄厚不匀,质量逊于宋代,钧瓷技艺逐渐销声匿迹。
数百年后,清代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不惜变卖田产,反复研究钧瓷烧造技艺,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还原的烧造方法,成功烧造出窑变钧瓷,钧瓷烧造技艺再获重生。不料,50多年后,国家遇上自然灾害与战乱,钧窑又被按下暂停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老一辈钧瓷专家通过多方面研究实验,最终于1958年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技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
“小宋自造”钧窑香炉出土时,与烧造地在浙江的龙泉窑瓷瓶同穴窖藏在古代丰州城,这表明在我国古代,虽然交通运输条件远不如现在方便,但万水千山阻隔不了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本版图片、视频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